如何激發低年級學生習作的興趣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打基礎的一項重要工作。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同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指出了習作是一種表達,“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又說明了習作是一種情感活動的過程。作者會有“如量傾吐的快感!弊x者會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小學生的習作不能要求過高,否則,不僅達不到,而且容易造成心理負擔,這恐怕也是不少小學生“怕”作文,作為我們教師總覺得學生習作水平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低年級習作的關鍵不應該放在學生寫什么,怎么寫,而應該放在如何讓學生樂寫,激發學生樂寫的興趣上。
大綱指出對于低年級習作的要求是,“對于寫話有興趣,樂于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比绾握{動學生寫作的興趣呢?
一: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觀察入手激發習作興趣。
學生習作材料來源之一是直接的觀察和體驗,之二是來自于讀或聽等間接的渠道,前者為源,后者為流,源頭枯竭,沒有習作材料,就談不到習作。有的同學,正是在觀察中有所發現,方才悟出意義,觸動情感,產生習作的欲望。
低年級孩子不會觀察,他們帶有幼兒時期情緒易變的特點。新異的對象,新鮮的色彩,突出的印象,往往吸引他們的全部注意,而忘記原有的觀察任務。所以我常常帶著學生們到生活中去觀察,并教給他們一些觀察的方法。
《秋天》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學完這篇課文,我帶領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去觀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告訴學生觀察時要有順序,由上而下或由遠而近或由人物到景物,由整體到部分。我們先觀察又高又藍的天空,在觀察藍天下的樹林,最后觀察果實累累的果園,金色的稻田,這樣由遠及近的觀察。在觀察中教給學生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然后看什么。通過觀察孩子們明白了課文中的語言這么美,就是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在觀察中不但要有順序,還要有方法呢!觀察完后,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想說的都表達了出來。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習作興趣。
高爾基說過:“想象是創造形象的文學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睕]有想象,就沒有情景再現,如果我們不會讓學生想象,他的情感就不會活躍。寫出的文章就不會打動人心。就不會有任何成功的習作。所以我們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學完《狼和小羊》一課后,學生提出狼往小羊身上撲去,結果會怎樣呢?我讓學生展開想象,把自己想到的結果寫下來。李伯月同學寫到:狼往小羊身上撲去,小羊趕快往后退,狼緊追不舍,小羊剛退幾步就被狼按在地上,張開大嘴把小羊吃了,可憐的小羊躺在血泊中死去了。這段話中充滿了他對小羊悲慘命運的可憐。楊麗娜同學寫到:狼往小羊身上撲去,小羊退后幾步說:“我剛吃完有毒的草,要是你吃我的話,你就會被毒死的,”狼吃了一驚“什么,你吃了有毒的草,這次我先饒了你!毙⊙蚋吒吲d興地回家了。她希望這是一只機智的小羊,在兇惡的狼面前躲過這場災難。孩子們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把想象的結果寫下來,真正達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
三:在記憶的積累中,調動他們習作的積極性。
大綱指出,低年級每學年要背誦30篇以上的優秀詩文,二年級課外閱讀不少于5萬字。指出了要重視學生積累。
人們習作的過程是輸出,而輸出的前提是要有存儲,有積累,這種存儲和積累是長時間不斷的,人們的大腦就是在不斷的積累、輸出、再積累。
我們開展4個一的活動,每學期獻一本好書,每三天背一首好詩,每周進行一次匯報,每月進行一次積累。讀完一本書后,學生們把自己想說的寫下來。并把作品展出,看著自己的作品,他們享受著成功的喜悅。楊昊松同學寫到:讀了《列寧的故事》這本書,我知道了,列寧是俄國人,是偉大領袖。他去理發室理發,很多人認識列寧,知道他時間忙,都要他先理發,列寧卻說:“謝謝諸位同志。不過這樣要不得,應該排隊,遵守秩序。我們制定的法律,應該在一切生活細節上也遵守它。”我知道了列寧是一個遵守秩序的人,我也要遵守秩序。多么誠摯的話語,他愿意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學生們寫話的積極性可高了。
低年級的作文教學,看起來似平靜的湖水。老師注重指導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真的激發起學生們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他們就會在平靜的水面上掀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