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 作文教改的必由之路
傳統的作文教學把作文圍囿于課堂,但阻斷了作文與生活的血肉聯系。選題、取材上脫離生活;并且為了習得某種技法,刻意地編排各種訓練,作文課堂上成為了堆砌華麗詞藻、演習表現手法、訓練謀篇布局的“作坊”。于是乎,學生被動地完成各種與生活無關的甚至與自己無關的訓練。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經常要批閱學生作文,發現學生著重的往往是技法上的內容,而對內容、題材并未充分關注。這種游離于生活之外、為訓練而訓練的作文,只能是一種沒有生活質感的蒼白綿弱的文字。為了逐步改善這種局面,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努力做一些探索。我的觀點是讓作文走向生活,讓作文煥發生機活力。
何謂“作文”?即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此看來,作文原本屬于“生活”,只是不知從何時起,偏離了生活的軌道。所謂作文生活化,就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并非新題,實質是對傳統作文指離生活的拔亂反正。
作文生活化,關鍵要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內容生活化即要暢通作文的“源頭活水”,讓作文“放眼”生活。一是作文過程生活化,要打破作文與生活的壁壘,在生活中作文,不故弄玄虛,不條條框框,不好高騖遠,方法不那么艱深,方式不那么刻板,要求不那么遙不可及,我寫我見,我聞、我感、我思,讓作文如生活一樣真實,自然而愉快。這是作文生活化的兩個支點,我們著力于此,并稱之為“用生活的方式寫生活”。具體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
1.自選作文
課堂作文我們要盡量給學生留有自主的余地,給學生接通“源頭活水”的機會。每次作文,我們根據作文的要求,列出10—20個“參考題目”,讓學生自選,如參考題目中沒有適合自己的題目,學生可以自行擬定。“參考題目”側重于給學生提供提示,為自擬提供借鑒。自擬題目則是我們大加鼓勵的,因為那是對自我生活的發掘過程。在交給學生自主權的同時,我們還十分重視彈性,著重要求學生寫自己的生活、寫真情實感,其他的要求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2.現場作文
即定出課堂寫作文,這表面上只是寫作場所的變化,其實是借此淡化作文與生活的壁壘,讓作文成為一種生活形式,走進生活寫生活。寫景時,背上畫夾登山涉水,可以圖文并茂;寫人走上街頭,不妨來個現場快照;寫讀后感則到學校的圖書館,靜穆的氛圍可以讓學生進入狀態。此外工廠、機關、工地都是學生動手寫作的現場。
此外,我們還可以組織記者團、文學社、讀書會等作文社團,廣泛開展訪問、調查、參觀、聯誼等作文實踐活動,密切作文與生活的聯系,使作文煥發出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