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交往 教學互動
——淺析新課改下教育教學中的師生關系
內容提要: 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進行的。筆者認為,師生間的關系應是平等互助、共同發展的。于此師生要民主交往,從中得到情感體驗,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學中師生要樹立合作,互助互惠,信息共享的思想;從而形成一種情感交融、共同進步的教育教學活動。
關鍵詞: 教育教學 民主交往 共同進步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只是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成了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忽視了師生間情感的交往和教育教學中師生是平等互助的關系。新課程強調:教學應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基于這一點,筆者認為師生的交往應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對此,談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民主交往,體驗情感
教育教學過程 中交往已成為師生共創、共生、共識、共享的基本形式,這對教學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師生之間交往必須建立在和諧融洽的基礎上。如果學生總是處在老師隨心所欲提來提去的“泥人”地位和接受知識的“容器”一樣,又如何談得上素質教育?只有發揚民主交往,師生建立在平等地位上,教學中老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
我們從日常的工作中,也可以看到教師的一個表情、一絲微笑、一句鼓勵的話都會給學生帶來享受不盡的快樂,學生年齡越低,對這方面的反應越強烈。特別是教師的愛撫、贊賞、表揚,常使他們激動不己,讓他們有一種愉悅感或自豪感。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 中,師生之間的交往也要成為情感交流的過程。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正是教師展現自己教學的魅力,喚醒學生上進心的“良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法寶”。
二、教學互動,提高效果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而這個過程就是師生之間交往的過程,把它建立在師生合作的新型關系上,形成師生間互動關系,以此來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一)師生合作,形成“互助互惠”的意識。教學中師生的合作是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那么,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需要更新,樹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思想,成為學生學習的發起人,與學生建立朋友關系。如:在課堂教學上,教師不要只顧遵循所謂的“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更不要一味追求“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應把更多的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要更多地參與到學生學習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總的一句話,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我們新課改的主要方向之一。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既能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樣一來就不是教師在教學生,而是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知識的過程,從中提高教學質量,雙方都得到“實惠”。因此,不管是在學習或生活中,教師都應和學生密切交往,這樣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開放課堂,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學實踐證明,開放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心態處于開放狀態。它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其主動學習、探究發現。讓各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有這樣的一節習作課,老師打破傳統的座位編排方式,先讓學生自由組合,隨意而坐,使學生產生了一種“自由感”,從而營造了一種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利減輕學生學習上的心理負擔,使學習成為一種樂趣。然后在每組的桌子上,擺著孩子們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提醒學生從形狀、顏色、大小等方面去觀察,并品嘗其味道。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這樣彌補了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足,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孩子們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自主的學習。為習作訓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和諧輕松的課程中去發現、去創新、去交流、去表達,從而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也可以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和促進者。
(三)信息共享,溝通師生的情感。師生的情感是依靠信息來交流的,它是學習活動的“催化劑”,與認識能力的發展互為前提,互相促進,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所以要加強教育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情感交流,使教學情感化。良好的師生情感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形成的信息共享,心靈的溝通。作為教師,我們的工作必須是細致的,要用心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除教學外,要堅持每天下班和學生相處,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交流思想,要和學生平等相處,以誠相待,打成一片,做到如師如友,亦師亦友。學生有了困難,教師要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把學生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及時有效地為學生排憂解難。總之,教師要采取理解和寬容的態度,循循善誘,以情感人,以理導行。為此,需要教師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學活動和完善個性兩個方面共同努力,做到信息共享,增進師生間情感交流,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
三、轉變觀念,共同發展
眾所周知,基礎教育要建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于此,教師的素質就必須全面提高,才能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良師。在學生的心目中,老師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萬能人”。但目前能上語文課又能上美術課的老師不多,會“歌”而不善“舞”也不少。特別是在農村中小學校,教師的知識結構老化,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呆板,知識與能力不協調,不能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發展需要,只會教學生簡單的識字、算數,卻不能引導學生去學習天文地理、環境保護等知識,不能引導學生去探索、去創新。學生的潛力無意中被抹殺了,師生關系也就變得蒼白無助。因此,教師除了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外,還要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交往,建立真摯情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才能適應當前教育教學形勢發展的要求。
總而言之,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沒有情感,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更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所以,我們要把師生間交往的互動關系,當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來認識,從而形成教與學是一個情感享受、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樣將更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
參考書目:
①朱慕菊 主編 《走進新課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②袁桂林 主編 《現代教育思想專題》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材
③周 峰 著 《素質教育》 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