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方言進行作文訓練
——寫作生活化探索之一
廈門市詩坂中學 李偉捷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尤其在廣大的農村鄉鎮中學,一些寫作差的學生“談文色變”,無話可說,無文可作,寫作時只能東拼西湊,勉強成文,大部分同學只會人云亦云,落入俗套。誠然,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礎薄弱,缺乏興趣,見聞不廣,缺少生活的積累,缺少對生活的觀察等。然而,我在長期從事農村中學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寫出的作文不僅存在著“不真”的一面,即“假話、空話、套話”泛濫;更存在著“不順”的一面;也就是說,學生的語言表達還存在著一定的障礙,這是由于受“母語方言”習慣勢力的影響,使學生不自覺地將方言成分滲入自己所說的普通話中去,即出現了所謂的“地瓜腔”。這兩方面的因素制約著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扼殺著學生的寫作熱情,學生寫作缺少“活力”。當然,學生寫作的熱情不高,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應付老師,而不是為了個人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或是為了某種生活需要,顯然,沒有用心經營的文章決不會是一篇好文章。因此,寫作中應重點解決寫作內容生活化問題,使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實用性更強一點;還要激發學生寫作的“活力”,即用其最“鮮活”的、最貼近其生活實際的形式,掃清文字表達障礙。在實際的寫作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加強生生間的交流體驗,并通過最擅長的語言表達方式切磋砥礪,閃出思想的火花,從而感悟到寫作的真諦,促使學生寫作時由搜腸刮肚到“我口說我心”,讓學生將作文當作傾吐心聲的載體。
在寫作生活化的教學過程 中,我重點針對寫作訓練“形式”的生活化進行了一番實踐。當然,這種“形式”的訓練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中重作文技巧(諸如不同文體的寫作套路、開篇幾法、結尾幾法等)的訓練。本文所探討的生活化的“形式”是指用于交流、表達的“語言”,是文章實現交流的外部表現形式。因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的語言,當語言作用于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時,它是認知事物的工具。現在學校教育采用的教學語言是以北方方言為代表的普通話,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民族共同語的普通話,已經得以推廣,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就農村中學而言,盡管教學語言也是普通話,但學生日常交際語言卻是方言,畢竟“母語”(當然,這里所講的“母語”乃是狹義的母語,即區域性和部族、群落性話語,是一種語言的地方變體)是學生最擅長使用的語種。
方言可以反映人們思考和理解世界,有助于學生表達某些概念和思想,利用方言作文法,有助于學生把生活中的“內容”用貼近生活實際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有效解決學生作文中的表達關。學生沒有了語言表達障礙,寫作熱情自然就高漲起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關注生活,最終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學生既解決了語言表達的障礙;也了解了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與聯系,有利于普通話的推廣。
利用方言進行寫作訓練,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幾個步驟:
(一)、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一再強調了“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然而,學生作文“不真”、“假作文”已經不是零星的個別問題,而是一個普遍的寫作現象,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生活積累,這種“無米”的窘境,又怎能讓“巧婦”們有所作為呢?劉國正先生曾經說過:“……脫離生活,寫就變成無源之水,技巧就變成無所附麗的文字游戲。而與生活結合,則讀有嚼頭,寫有源頭,全局皆活……”。
學生處在一個資訊時代,為何又會造成生活積累的不足呢?究其根源,乃在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往的教學重形式,輕內容,寫作脫離生活,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違背了學生學習語文和認識發展的規律,為了應試,學生日常寫作訓練的重點都圍繞著作文形式的訓練,忽視了內容的真實性、生活化,以致于寫出的文章言之無物;抑或是華麗辭藻的簡單堆砌,僅作無病之呻吟。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因勢利導,利用學生這種“急功近利”的應試心理,通過考試及訓練的命題的指向生活,把學生注意導向對生活的關注,從而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增加生活積累。比如,命題要求靠近生活,貼近生活,就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讓其再現熟悉生活的情景,從而解決“活水之源”的問題,學生寫作時就不再出現“挖空心思無覓處”的窘境。
我在教學中根據農村學生的生活特點,要求學生課外去體驗生活,觀察生活;例如,根據農村辦喜事或喪事的獨特風俗,我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記錄過程,甚至是每個細節。學生對于這樣的生活觀察任務,均欣然接受,認真投入到這樣的活動中去。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讓學生分別完成一篇作文,角度可以任意選擇。結果,此次作文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作文中或有聲有色地記錄事件;或挖掘出此現象透露出的深厚的地域文化風俗;或從鋪張浪費、簡化紅白事方面談開去……學生寫出的作文角度多、新,觀點也較深刻。比如,一位原本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學在《大伯的葬禮》一文中,以一名旁觀者的身份,重點描寫了出殯前的告別儀式上人們的各種“表演”,人物刻畫可謂入木三分, “……至親者的號啕大哭,涕淚交加;而本家族的人則在一旁抹抹眼角,擦擦不曾流也不想流的眼淚……”;一些同學則從農村辦婚事鋪張浪費的角度,用一些諸如鞭炮傷人的例子引人深省,進而呼吁移風易俗,議論深刻。
因此,只要訓練或命題靠近生活,學生就自然會關注生活,積累生活。
(二)、回憶
學生根據作文訓練的具體要求,回憶再現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內容,像這樣的影像整理法,學生再現的畫面或多或少,或清晰或模糊。通過此訓練,可為接下來的寫作做好準備。
例如,在《我最感興趣的一件事》的作文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從自己以往的生活中截取一個片段,通過回憶,在腦中梳理出事件的始末。這樣的作文訓練,學生有了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機會。有的同學回憶到最感興趣的莫過于在暖暖的冬日下,幫奶奶數著白發,從而引出了一個溫馨的故事;有的回憶到……
回憶讓學生學會了感情的投入,他們盡量回憶自己的往事,而不再是挖空心思“奇思妙想”了。
(三)、口述整理
學生通過回憶整理,把在腦海中的熟知的生活內容,嘗試用最擅長的語言——方言口頭表達出來,然后自行用文字表達出來,盡管經口述整理的文字不太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但是,一篇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作文就在學生自信的口述整理下展現出來,從而解決了原來學生寫作時無從寫起的弊病,讓學生感覺到寫一篇文章原來就像自己生活當中獨立思考問題或與人交流對話一樣輕松自如,克服了學生寫作的心理障礙。
如,一位學生在《我最感興趣的一件事》作文中,寫到最感興趣的是釣魚,盡管題材老調,但只要能寫出真實的生活感受,也應該受到鼓勵。他敘述到釣魚過程中最難忘的是魚兒快上鉤時的那一瞬間,他用方言口述整理如下:“……我最高興的是魚吃釣的時陣,伊陣,看照還未真正上釣,還要等下去,等浮錢完全沉到水里,這時,動作要迅速……”等,我發現,學生敘述的經歷生動、完整,這樣的方言口頭表達對于學生來說游刃有余,學生充滿了自信。
(四)、修改
學生經過口述整理出來的文章畢竟是以方言語法為表現形式,它更多的是原汁原味的用方言再現生活,它僅僅實現了寫作時的從“無”到“有”的飛躍,是成文的第一步。最后,為了達到用共同語推廣、交流的目的,還需要對整理出的文句加以修改,使之合乎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因此,需要讓學生明確方言(閩南語)和普通話在語法上的主要區別,在訓練過程中不斷糾正自己的方言習慣,漸漸讓學生過渡到以使用普通話為習慣。
閩南語和普通話在語法上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有無句
閩南語中的動詞“有”與“無”(毛)用得比較多,學生在口頭表述的過程中,大量地運用了這樣的句式,如果學生掌握了這一規律,將有助于規范普通話的表述。
“有無句”若從其組詞成句的方式上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有”和“無(毛)”作為動詞的前加成分表示動作的完成或未完成,其功能相當于狀語。如:“伊有食”(他吃了)、“伊無(毛)食”(他沒有吃);“伊有來”(他來了)、“伊無(毛)來”(他沒有來)。這種由“有”和“無”+動詞構成的偏正結構,有時還可以用來說明事物的性狀。如:“即款布真有洗”(這種布很耐洗)。
②“有”和“無”還可以作為動詞的后加成分,表示某種動作行為達到或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功能相當于補語。如:“我買有冊,伊買毛冊”(我買到了書,他買不到書),“我看有,伊看毛”(我看到了,他看不到)。
③“有”和“毛”又可以作為形容詞的前加成分,可起強調、修飾的作用,有時又可以兼表完成與未完成時態的意義。如:“涂膠掃有清氣”(地板掃得干凈\地板掃干凈了)。
④“有”和“毛”還用來構成疑問句。由“有+動詞或形容詞+毛”構成的疑問句,如:“伊有帶雨衫毛?”(他帶了雨衣沒有?\他帶了雨衣嗎?)
2、被字句
普通話中“被”是純粹表示被動的介詞,而閩南語中的被動句式里經常用的是“互”。如“伊互人拍了一下”(他被人打了一下)。
3、把字句
閩南語中的“將”相當于普通話中的“把”,表述時只要把“將”換成“把”就可以了。如:“將門關起來”(把門關起來)。
4、比較句
閩南語中的比較句除了采用普通話中的“甲+比+乙+謂詞”的結構方式外,還可以用“甲+較+謂詞+乙”的結構方式。如:“汝較乖伊“(你比他乖一些)。
(五)、潤色法
一篇好的文章不僅要求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還需要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終它還要通過語句的修改和潤色,使文章語句達到文從字順的藝術效果。因此,可讓學生反復閱讀自己初稿,在原作的基礎上對文字加以修改潤色,刪除那些與文章情感、主旨等不太符合的枝蔓,并在必要的地方添加一些照應、過渡的語句或關聯詞,使文章的語句更為優美、思路清晰、語脈暢通,最終達到文質兼美的效果。
例如,根據以上同學的口述,我引導其用普通話的語法規范去修改,并重點描述當時的心理活動。經指導,學生修改潤色如下:“……我最興奮的莫過于魚兒快上鉤時的期待感,……看到魚竿的浮標抖動了一下,我懸著的心也隨著抖了一下,仿佛一下子掉到水里去了;這時,你可別上當,魚兒也有狡猾的時候,它是在試探動靜呢!可得比比誰更有智慧、是更有耐心。最終,魚兒貪婪的欲望收起了它的小心,它一口吞下了魚餌,這時,它才意識到了危險,忍著撕裂般的疼痛,拼命的往深水處竄,然而,它終究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我終于真正體會到了‘釣勝于魚’的道理了。”
這樣,通過修改、潤色,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呈現出來了,看著經過口述整理最終修改潤色而成的“力作”,學生有了成就感,寫作自然就有了信心,學生也漸漸地成了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