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教師: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到20世紀末,我國在整體上進入了小康社會。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
(服飾組同學代表上場)
學生甲:請大家先看大屏幕,(屏幕上依次演示國家領導人、軍隊、學生、普通百姓服裝在改革前后的變化),通過剛才的演示,我們可以看到改革以前人們衣著的特點是:色彩和樣式單調,而且數量有限,需要憑布票來購買,(展示布票實物),改革以后人們衣著的特點是:豐富多彩,而且時裝表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表明,在當今社會,服飾不僅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更是人們展示個性、顯示風度的一種方式。(展示一組數據:1977年、1990年、xx年城市居民衣著人均消費分別是12.6元、275.6元、537.5元。)
教師:剛才服飾組同學通過深入調查,較好地展示了調查成果,分析總結的比較得當,希望以后繼續努力。現在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改革開放前后,人們衣著特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通過看書、討論,得出結論:改革開放前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改革開放后是由于物資的豐富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
教師:同學們的回答很準確,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著。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但是現在學生時代應倡導校服、運動服,切忌奇裝異服和攀比。
改革開放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的人們不但“穿”的單調,“吃”的水平也很低,營養嚴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難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糧充饑。所謂“民以食為天”,近二十年人們在“吃”的方面有何變化呢?
(飲食組同學代表上場)
學生乙: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憑糧票、肉票、菜票領取有限的食糧,七八十年代,百姓都挖窖儲藏蘿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糧食以粗糧為主,(給大家展示糧票、肉票、菜票實物及蘿卜、白菜、土豆和玉米面、高粱米等蔬菜糧食的圖片)改革開放后,大米等精細口糧成為人們的主食,蔬菜種類日漸豐富,90年代營養搭配、綠色食品、膳食平衡成為百姓飲食“主旋律”。(展示大米、魚、肉、蛋、奶等糧食蔬菜圖片)請大家觀看一段資料。(大屏幕演示)經過調查,我們的結論是:改革開放前,人們的食物匱乏、單調、營養不足,改革開放后,人們的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即吃出營養、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師:飲食組的同學以詳實的資料向我們講解了改革開放前后,人們飲食方面的變化,反映出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到20世紀末,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分別降低44.5公斤和44.1公斤。城鎮居民人均肉禽及其制品消費量增加4.1公斤,人均鮮蛋消費量增加7.2公斤,人均植物油消費量增加3.9公斤。食品消費中,現在與五年前比較:鮮菜增長5.1%,干鮮瓜果類增長10.2%,水產品增長17.5%,奶制品增長3.9倍,在外用餐增長1.6倍。人們常說,我們現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怎樣的改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