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細菌
第二節 細菌課題: 細菌(知識、能力、品德)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能說出細菌的形態結構。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知道細菌的生殖方式。的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通過計算手上的細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發現過程和巴斯德的實驗,認同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密切關系。
(重點、難點)
教 材 分 析 一、重點:
細菌的形態結構
細菌的營養方式,生殖方式
二、難點:
能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板書設計示意框圖(第一課時) 第二節:細菌
細菌的發現:法國人巴斯德,巴氏消毒法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細菌的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
2、細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葉綠體)、未成形細胞核
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
時序 教學操作過程設計(重點寫怎么教及學法指導,含課練、作業安排)
一、情境導入:
用生活實例引出細菌的發現:“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手上如果不洗,就會有許多細菌。那么細菌又是從哪里來的?”
二:課前預習:
細菌個體是不是很微小,人的肉眼看得見嗎?
用什么儀器可以看見細菌?
細菌很小,為什么分布卻十分廣泛?
三、合作探究:
1、提問:“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思考:
你對科學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巴斯德要是沒有雄厚的知識基礎,能作出這個簡單而精彩的實驗嗎?并指導學生和自己的學習實際相聯系,使學生認同知識的學習,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道理。
2、細菌的形態如何:
“細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們能不能看見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利用課件指導學生觀察與思考。指出:“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十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人的肉眼看不見細菌,只有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指導學生通過對比幾種不同形態的細菌,說出細菌的幾種形態:桿狀、球狀和螺旋狀等。
3、細菌的結構怎樣?它和動植物細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問引入:“細菌有不同的形態,那么這些不同的形態的細菌其內部結構是不是也不同?”
指導學生觀察課件,觀察順序可由外到內,看各有什么結構?
再將細菌的結構圖與動植物細胞的圖片放在一起,讓學生仔細觀察看有什么不同,觀察順序還是由外到內。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
細胞壁 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
細菌
植物細胞
動物細胞
4、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先復習動物細胞是什么營養方式,細胞是什么營養方式?為什么不同?植物細胞內有葉綠體,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是自養方式;而動物細胞內無葉綠體,無法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是異養方式。
再對照細菌的細胞結構,根據細胞內有無葉綠體,來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再提示學生思考,既然細菌是利用現成的有面物來生活,那么,在生態系統中,它處于什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