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自傳》教案3
(提示: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魯迅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社戲》等,“補白”先生13歲前的生活:快樂無憂、幸福、安適。13歲的際遇是他生命中第一個轉折點,也是性格變化的主要原因。)(不做幕友或商人:表現先生卓而不群、自強自立、具有反抗精神。)
誰回答第3個問題(提示:結合文意,課外閱讀《藤野先生》理解:從學醫開始,先生就走上了救國的漫漫征途,也是他最重要的思想變化,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精神。如果學醫還有父親病故的原因,從而導致他學醫救國,棄醫從文則完全是為了救治國民,而且是從根本上救治。他認為,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她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的進步。以國家興亡為已任,體現了先生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問題4(提示:當時政治混亂,社會黑暗,理解特定背景下先生生活之艱難、意志之堅強。)
問題5(引導提示:先生首先是文學家,著述情況必不可少)
小結:同學們通過動手、動腦、共同合作,對魯迅先生生平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時感受到了先生卓而不群、自強、自立、愛國求實的精神。
四、 相關資料
為了更多深入地了解先生,請大家打開“相關資料”快速瀏覽,選取你需要的或你感興趣的。
閱讀(一):擴展資料
<一>、魯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省紹興人。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惶》等。
<二>、寫作背景
本文初稿寫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魯迅為俄文譯本《阿q正傳》,作序,并附著者自敘傳略。1930年5月16日,魯迅在此傳略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魯迅自傳》。增補內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間的工作簡歷和著作。寫作初稿時作者尚住北京,修訂時則在上海。
自傳記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經歷和寫作成果,表現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和深沉的愛國思想。
<三>、傳記的文體知識
傳記是一種用來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章體裁。它是借助于形象描寫,具體生動地記載歷史上或當代起過歷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有關的重要史實的作品。古代就有[漢]司馬遷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其中就有不少人物傳記。
傳記題材較廣,內容繁雜,一般從體例來分,有自傳體和傳記體。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寫的,如:如:魯迅寫的《魯迅自傳》,高爾基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等。后者是他人撰寫的,如:竺可楨《哥白尼》,楊振寧《鄧稼先》等。
現代的傳記著作分為歷史性傳記和文學性傳記兩大類。前者記敘史實;后者用形象化手法描寫各種著名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面貌,以歷史事實為依據,不排斥合理的藝術加工。
<四>、魯迅留日經歷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積極參加反清愛國活動,在《自題小像》詩中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1904年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兩年后棄醫從文,想從改變國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東京開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并寫《人的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