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自傳》教案3
1908年從章太炎學《說文解字》,并加入光復會。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國。
<五>、魯迅1912-1926在北京的情況
魯迅全集中的日記始于1912年:5月5日,“約七時抵京”;6日,“移入山會邑館”,“夜臥未半小時即見肥蟲(臭蟲)三四十,乃臥桌上以避之。”山會邑館即紹興縣(會)館。會館是進京參加會考的同鄉舉子或京官居住的公寓,不必交房錢,只需在年節給看房的長班賞錢。魯迅在會館長居7年半,起先住藤花館,因不堪喧鬧,1916年搬入補樹書屋。補樹書屋是一所相對獨立的小院,因為在院中的槐樹上吊死過人,才沒有被人搶住。補樹書屋有4間朝東的正房,和兩間“北向小舍”。魯迅先住正房的南屋,后讓給周作人,自己移住北屋。北屋因為有兩間“小舍”的遮擋,光線較暗。《狂人日記》就是在這里撰就的。如今的補樹書屋還能認出眉目。
紹興會館在南半截胡同,出門北行右折出來,是所謂北半截胡同,已經是臨街的附路了。十字路口就是菜市口。沿北向的宣武門大街上行,臨近西單時左拐是教育街。教育街3號,當年是魯迅就職的民國教育部,早年的清朝學部,如今是武警招待所。院中尚有一段長廊及左右各一間辦公室是舊貌。那當年的教育總長及次長的辦公室,如今是一家招待所的食堂。教育街往南一條平行的小街是新文化街,45號是當年的女師大,如今是魯迅中學。校舍一律是舊貌,仍然是洋灰色。
沿西單大街向北,近西四向左,是磚塔胡同。磚塔胡同61號院(現84號)是魯迅在北京的第三處居所。魯迅在此借居9個月,月租是8元。與八道灣的闊大比,磚塔胡同的3間平房尤其局促。
由西四向東到沙灘,五四大街29號的紅樓,是當年的北大一院。魯迅從1920年12月24日開始在這里授課,直至1926年8月離開北京。長駐于此的國家文物局業已搬遷,還有文物出版社等單位尚在。大門上張掛著“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的牌子,門口墻上的文物標志牌注明:“李大釗、毛澤東同志曾在這里工作過。”紅樓的地下室是印刷廠,一樓是圖書館,東側有李大釗紀念室,西端有《新聞紙閱覽室》,標明毛澤東在此工作過,月薪8元。
由西四向西到阜成門內大街,最西端的北向胡同里是魯迅博物館。魯迅在京的第四處舊居——西三條胡同21號院,被圍于其中。
由西三條向東到趙登禹路,再北行,近西直門內大街右拐是曲曲彎彎的八道灣胡同。八道灣11號是魯迅在京的第二處舊居。1919年11月,魯迅與周作人夫婦遷入這座以3500元購置600元修繕的大宅院。12月29日,魯迅接母親、朱安及周建人一家闔家入住。八道灣11號分三進。一進的左手三間是外客房,是魯迅寫作《阿q正傳》的地方。二進的三間正房,右側是朱安臥室,左側是魯母的臥室,中間是吃飯的堂屋,冬季時魯迅亦在堂屋后側木炕上睡。左手的西廂房三間,魯迅曾暫居過。魯迅搬走后,周作人改作了書房,取名“苦雨齋”。三進一排九間房,最為高大。西側三間是周作人一家,中間三間是周建人一家。東側三間是內客房,最東一間曾住過愛羅先珂。如今的房主是1950年搬入的81歲的張淑珍老人,在這所大院的36戶人家中,她是居齡最長的。年齡最長的82歲的趙光存是位退休工人,每日價寫寫畫畫,偶爾還可以賣些給來訪的外人。他就住在魯迅寫《阿q正傳》的房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