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第五單元教案
c、陶淵明實際是借五柳先生寫自己,這在南朝梁代蕭統的《陶淵明傳》中已指出:“淵明少有高山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的反映。
四、課堂練習:
讀《歸去來兮》,寫寫人生感悟(200字)
五、總結歸納。
本文借五柳先生給自己寫自傳,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表現了自己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
六、作業布置。
1.背誦全文,并把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3.寫出文中的一個成語,并解釋它的意思。
板書設計: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 適意
五 性嗜酒…… 陶情 不堅
柳 傳 環堵蕭然…… 樂道 隨守
先 常著文…… 娛樂 流節
生 俗操
傳 贊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第23課 《馬說》(韓愈)
一、 授課學時:2課時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重點掌握“食、見、策、盡”的詞義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3)、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4)、背誦并默寫這篇文章。
2、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4、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手段與方法:朗讀教學法、討論點撥法、延伸拓展法
四、教學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小黑板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