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案
生7: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師:其他幾句呢?
生8:“行道遲遲”一句書寫了戍卒歸程之艱難及其心力交瘁的境況。
生9:最后一句:“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抒發了悲痛的心情。
師:前三句既是寫景寫境,又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境,情與景與境交融,相映成輝。
6、探究藝術特色
巧用疊字疊句,或抒憂憤感情,或描摹事物狀態,或繪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準確優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現力,聲調和諧,增添了語言的藝術魅力。
7、交流延伸
⑴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⑵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后,再在全班交流。
⑶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送別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感悟詩歌的內容,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2. 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 引導學生理解時局的意思。
2. 想像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初中一年的學習,逐漸變的穩重成熟起來。一方面正處于發展獨立思維和理性思維的重要階段,這是積極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發表個人意見。教師一定要善于捕捉學生的興趣,喚起他們的主動性。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收集送別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 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為什么寫這首詩。(因為李白要回家鄉去了,汪倫很舍
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體驗一下離別的愁緒。
師:板書課題.(《送別》)
二、學習古詩
(一)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生: 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現在,讓我們根據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解詩題,知作者。
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么解釋?
生:詩人抓住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楊柳,通過描寫、渲染,抒發離愁別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