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案
(1)精彩的對話
品味鄒忌的三問,問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問客:“吾與徐公孰美?”
第一問的背景是:“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麗,朝服衣冠,窺鏡。”試想一位相貌堂堂、風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對著鏡子一照,問他 的:妻子“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心里應該是對自己的美貌充滿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結果。所以,這第一問的語氣應充滿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問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對自己的美貌略有懷疑。因此,應帶有疑慮,并且急于知道結果,另外,考慮到所問的對象是小妾。因此,語氣是嚴肅、疑慮、急切的。
第三問的背景是:“且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客,外人,看問題可能更客觀,但問這樣的問題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問,也是試探著小聲問。
小結:這三問,看似平常,普通,問的都是“和徐公比美”問題,但由于問的對象不同,問的背景情況不同,因此問的語氣與神態都會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時自然要有所顧忌,否則的話可能會失寵,所以就用反問的語句。表達更加肯定的語氣。
客,他是有事拜訪,有求于鄒忌,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所以回答總得讓對方滿意,其實客人是能分辨誰更美的,從他的語氣中能體會到,客的回答較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樣中肯有力。
上邊三種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樣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們的回答、語氣與神態也就有差別,此所謂“言為心聲”。
這些對話看似平常,但含意雋永,耐人尋味。
(2)精巧的結構
《鄒忌諷齊王納涑》一文被人稱贊的應為結構上的“三疊法”了:三問,三答(與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賞(齊王納涑);三變(結果)。前后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但承轉全文并最能體現人物特點的應該是這兩個字:
一是“思”。鄒忌在三問之后。從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實面前,“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白視,又弗如遠甚”。此時, 他—沒有妒忌,要知道他對白己的容貌是相當看重的;二沒有大怒,不因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氣。也沒有因此而遷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騙了他。相反的,他卻是 “寢而思之”。并能比較客觀地總結山個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難得的是,他能進而類推到治理齊國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這一 點正如《古文觀止》編者的評價:“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評勘。正欲于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可以說這一 “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現了鄒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齊王在聽完鄒忌的進言之后的神情、態度在這一字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齊王在聽了鄒忌的閨房小語 之后。一沒有怪鄒忌在朝廷上談閨中如此不莊重之事;二沒有追究鄒忌與自己相提并淪之罪;三不掩飾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實。相反,他只說一“善”字,多么痛快, 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賞”與“三變”,才有“戰勝于朝廷”的盛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明君的高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