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賞析復習
這首詩用群雞、鸚鵡等禽鳥映襯丹頂鶴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風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從而表現(xiàn)出詩人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迎燕
葛天民,字無懷,號補翁,南宋人。初為僧,后還俗,居西湖上,所交皆名士。
題目“迎燕”,此前未見。“咫尺春三月”,點明時令。咫,八寸。用咫尺狀春三月,見季節(jié)短暫,稍縱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接著,將劉禹錫《烏衣巷》“飛入尋常百姓家”句刪去首二字,組入本詩首聯(lián)。雖屬借用,但恰到好處。“尋常百姓”,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貴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畫棟式建筑。那么燕能不迎“入”呢?主人毫不懷疑。因為“惟有舊巢燕,主人貧亦歸”。燕不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基于對燕這一品質的了解,主人抓緊咫尺光陰,忙著做“迎”的準備。在各項準備中,詩人選擇了其中一件:“不下舊簾遮”。“簾”會妨礙燕的出入,故“不下”;“簾”惟其“舊”,才是“新燕”識別而“入”的標志;“簾”之所以“舊”,還具體表明主人是“尋常百姓”,無財力換上新“簾”。“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點明做法,是果。用詞前呼后應,屬對一虛一實,章法錯落有致。
這位“尋常百姓”,終于迎“入”新燕。頸聯(lián)暫撇下主人不寫,著力刻畫“新燕”:“翅濕沾微雨,泥香帶落花。”二句宛若“微雨飛燕”圖:暮春三月,雜花似錦,細雨霏霏,燕銜香泥,穿梭來往。“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濕”是雨中飛行的結果。燕筑巢、生育,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雖“翅濕”在所不辭,神情躍然紙上。
尾聯(lián),以飽含贊賞之情作結。新巢已成,雛燕長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伴過年華”。全詩寫了人與燕的關系。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詩人隱居生活的反映;燕之樂,亦足見詩人之樂。前人謂:“詠物詩不待分明說盡,只仿佛形容便見妙處。”此詩堪稱一例。這首詩不僅生動描繪燕子的生活習性,而且表達了燕子與老百姓的深厚情誼。
寫法上,善于捕捉具有特征性細節(jié),以點概面,以靜顯動,視覺美與嗅覺美交織;似畫,而又為畫面所不可企及,顯示了詩之為藝的特殊表現(xiàn)功能。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詩人李白才高志遠,但他的一生卻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由道士吳筠推薦,應詔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權貴排擠,不到兩年便被玄宗“賜金還山”。理想和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使他長期陷于苦悶之中。這首詩抒寫的就是作者因懷才不遇而引發(fā)的無盡煩憂。
從題目看,這是一首餞別詩。但詩中并無惜別之語。開頭即以兩個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結。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表現(xiàn)出他的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兩句借景抒情。目接風送秋雁之景,精神為之一振,煩憂為之一掃,感到心與境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秋”字點明餞別的季節(jié),“酣高樓”點明餞別的地點和方式。
“蓬萊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寫登樓引發(fā)的感慨,也是李白與族叔李去酒酣耳熱之后談話的中心。“蓬萊”,海中神山。《后漢書 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周代的藏室、漢代的東觀、唐代的秘書省,都是國家的藏書機構。李云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詩中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東漢末年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為首的作家,文風剛健,辭情慷慨,后世的文學評論家把這一時期的文學風格稱為“建安風骨”,本篇則以“建安骨”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中間”這里指南朝,南朝在漢魏與唐朝之間。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詩人謝眺,這次又是在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的樓上飲酒,因此,自比小謝,就顯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雙方談古論今,雄心勃發(fā),連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來。詩人神馳宇宙的豪情,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攬明月”這一詩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然而,這不過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而已。當他從幻想回到現(xiàn)實里,就會更加強烈地感到理想與現(xiàn)實難以統(tǒng)一的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