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賞析復習
“抽刀斷水”以下四句寫壯志難酬的悲慨。詩人從高樓上遠遠望去,溪水如帶繞城而過,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極易產生聯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出抽刀斷水的意念。“抽刀斷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現象,用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顯得奇特而富有創造性。由于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讀來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脫,但就此“舉杯銷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脫,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悶心情。 一句詩中三個“愁”字,足見愁思之多,與開頭“多煩憂”相響應。李白長期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一種超脫,即“散發弄扁舟”。逃避現實雖然不是他的本愿,便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縱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這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
李白的詩,語言樸素,感情激蕩,韻味深長,形成獨特的“縱逸”風格一。這首餞別詩如歌如訴,情感跌宕起伏,充分體現了詩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懷才不遇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態。結構上的大跨度跳躍與詩人的情感變化相一致。
漁家傲
這是一首描寫北宋西北邊邊境軍旅生活的詞。范仲淹作此詞時,任陜西經略副使,抗南西復的侵擾。詞中描繪邊地奇異的秋景,表現作者慨嘆功業未立和戍邊將士思念家鄉的復雜心情。
寫鄉思離愁的作品,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也是如此。但這首詞所描繪的秋景的確與尋常所見的不同。“塞下秋來風景異”,開頭一句先交代所寫景象的地域、季節,用一“異”字概括總的感受。如果作者是當地人,就不會覺得眼中的景象有何異處;而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來到西北邊地,自然會感到這里的風光非常奇特。他是否喜歡這里的風光?詞中沒有明說,但“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卻表達了他的情感:連南飛的大雁都毫無留戀之意,何況是離鄉戍邊的將士?傍晚時分,四面傳來北疆特有的聲響,與軍中的號角聲交織在一起;詞人筆下的西北邊境的秋景,多么悲涼奇異;而從“孤城閉”字中,也隱隱透出當時軍事態勢的嚴重。
下片由寫景轉入抒情。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緊承“孤城閉”而來。詞人身在荒僻的過境孤城,夜晚難免會起鄉關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濁酒哪能消得了濃重的愁思!何時才能返回家鄉?“燕然未勒歸無計”,尚未破敵立功,還鄉之計無從談起。“羌管悠悠霜滿地”是個寫景句,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詞義中見出將士們寒夜戍守的艱辛,以及因“歸無計”而“人不寐”的哀傷。這里的“人”指誰?既指身為經略副使的詞人自己,也包括廣大的戍邊士卒。結句“將軍白發征夫淚”最能引發讀者的同情和思考:將軍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頭發?顯然是“燕然未勒歸無計”造成的;征夫為什么落淚?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愛國的情懷,思鄉的苦悶,構成了守邊將士復雜的心態。
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方式。這一首也是如此。寫景圍繞“異”字著筆,勾勒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將士內心的苦悶,那種壯志難酬、有家難歸的抑郁情懷、寫景與抒情的完美結合,表現出一種蒼涼悲壯的藝術風格。
天凈沙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