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賞析復習
詩中所寫的海棠應為貼梗海棠,它3-4月間開花,花開時絢麗多彩,鮮艷耀眼,是人們喜愛的觀賞花卉,由于花叢生于枝干之間,又貼近花梗,所以稱為“貼梗海棠”。
第一、二句寫數點海棠花蕾嵌于枝間重重新綠之中。為了突出“數點紅”,作者先從“重重新綠”寫起。俗話說“紅花雖好,還要綠葉扶持”,紅綠相映襯,會使雙方的色彩都得到加強。在此處,作者的用意顯然是為了海棠花蕾的明麗醒目,妖艷動人。僅此兩句,詩人就已寫足了海棠的美麗。
第三、四句作者筆鋒一轉由海棠引出桃李。桃李在海棠之前開花,一個“鬧”字顯然是從宋祁《玉樓春》詞“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中得來,然而此處卻語含諷意,桃李盛開,是為了搶得春光,嘩眾取寵;而詩人喜愛的海棠不僅美麗不在桃李之下,其格調品位之高,更是桃李所不及的。詩人誠意勸其“愛惜芳心,莫要輕吐”。聯系詩題來看,詩人的這一勸誡,表面上是對海棠而言,其深層意思當是寄語兒輩。讀這首詩,我們應悟到這層含意。新課標第一網
題紅葉
這首詩相傳為唐宣宗時宮女韓氏所寫。從詩的內容看,它寫的是一個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對自由、對幸福的向往。
詩的前兩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妙在通過責問流水太急,訴說深宮太閑,并不明寫怨情,而怨情自見。一個少女長期被幽禁在深宮之中,有時會有流年似水、光陰易逝、青春虛度、紅顏暗老之恨,有時也會 有深宮無事、歲月難遣、閑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這兩句詩,以流水之急與深宮之閑形成對比,不著痕跡、若即若離地托出了這種看似矛盾而又交織為一的雙重苦恨。
詩的后兩句“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運筆更委婉含蓄。它的妙在曲折傳意,托物寄情,不從正面寫自己的處境和心情,不直說自己久與人間和渴望回到人間,而用折射手法,從側面下筆,只對一片隨波而去的紅葉致以殷勤的祝告。這里,題詩人對身受幽辦的憤懣、對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沖破樊籠的強烈意愿,盡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了。
山中
作者王勃,字子安。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并稱“初唐四杰”。
這是一首抒寫旅愁歸思的詩,大概作于王勃被廢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間。
詩的前半首是一聯對句。詩人以“萬里”對“長江”,是從地理概念上寫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以“將歸”對“已滯”,是從時間概念上寫客旅久滯、思歸未歸的狀況。兩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則是用來點出因上述境況而產生的感慨和意愿。詩的后半首,即景點染,用眼前“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這個“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長江悲已滯”,應解釋為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嘆。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望到長江而起興,是以日夜滾滾東流的江水來對照自己長期滯留的旅況而產生悲思。
次句“萬里念將歸”,句中的“念”字應解釋為思歸之念,即身處萬里之外的詩人思戀家鄉將欲歸去。
三、四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這里,秋風蕭瑟、黃葉飄零的景象,既用來襯托旅思鄉愁,也可以說是用來比擬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
這首詩,前半抒情,后半寫景。詩中的情與景互相作用,彼此滲透,融合為一。前半首的久客思歸的心情,正因為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后半首的風吹落葉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