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
【這是具體描寫中年閏土的外貌,與少年閏土,判若兩人。“不是”記憶中的閏土“我一見便知道”,不矛盾的理由:一是母親事先告知,“還有閏土……他也許就要來了”。“我”有思想準備。二是“我”對少年閏土有深刻印象,所以盡管閏土外貌大變,“我”仍能認出。閏土外貌的變化說明:主人公生活越來越窮,人的命運與時代緊緊相連;形象地寫出他的“辛苦”。】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
“啊!閏土哥,——你來了?……”
【與老朋友久別重逢,“我”有許多話要說。“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寫出了“我”見到閏土時的激動。“閏土哥”寫出了“我”對閏土的敬重和親熱;“你來了”是問候,更是關心。省略號表示“我”有許多話想說,但是一時卻說不出來,表現“我”激動而喜悅的心情。】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吐不出口去”表面是寫“我”沉浸在回憶的喜悅中,實際上“我”已察覺了閏土的凄涼神情,意識到閏土的生疏。省略號表示省略“我”想到的與閏土有關的許多有趣的事物。】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
“老爺!……”
【“喜歡”和“凄涼”連用并不矛盾。因為“歡喜”是指閏土見到“我”的喜悅;“凄涼”是寫閏土長期貧窮艱辛的處境,使他時刻不能擺脫凄涼的心緒。“恭敬”“分明”寫出閏土拘謹、壓抑的神情,表現他深為舊觀念束縛,陷入無限麻木。省略號表明閏土無話可說,一時沉默,寫出他的麻木,他與“我”有了隔閡。】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見到中年閏土后,“我”由“興奮”到“打了一個寒噤”,又和母親一起“嘆息”,“我”的思想感情變化的原因是:中年閏土的言行與少年時代大相徑庭,而且與“我”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中的“似乎”不能去掉,因為并非真的打了一個寒噤。這句話表現了“我”的震驚、惶惑的心情。閏土叫“我”“老爺”,是最能體現“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比喻的是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這時“我也說不出話”,是因為閏土竭力維持封建的精神桎梏,使“我”失望。這種沉默含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同情。閏土見“我”的情景與楊二嫂見“我”的情景形成對比,寫出這兩個人物的不同個性:一個木吶、一個放肆。】
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這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只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罷了。“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拖出”寫閏土強拉兒子給“我”“磕頭”,說明閏土已成為封建禮教的維護者。閏土不僅自己以身作則,一句一個“老爺”地叫“我”,更可怕的是他還用這種精神鴉片麻醉后代,硬拖兒子給“我”磕頭、打拱。“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與少年閏土對比,生動地寫出水生的生活還不如閏土少年時代。這里含蓄地寫出辛亥革命既沒有使農民打破枷鎖,也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閏土們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都還受著嚴重的摧殘。“這是第五個孩子”與下文“多子”照應。“躲躲閃閃”寫出水生“怕生”而膽怯、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