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
2.預習《孔乙己》,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附件:
《故鄉》楊二嫂形象研究
《故鄉》發表以來,讀者和論著不計其數。普遍認為楊二嫂“是一個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典型”,大加貶斥。我認為,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符合作者的原意。我們從小說的內容出發,客觀分析有關材料,就能清楚地看到楊二嫂形象的全部意義和真正價值。
一、楊二嫂是封建禮教的叛逆者
中國古代社會,隨著封建統治的加強和專制主義的膨脹,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也逐步完整和條理化。封建等級制度的基本點:上尊下卑、男尊女卑,成為封建社會存在的基礎。在這種觀念鉗制下,婦女遭受最沉重的壓迫,處于絕對從屬地位。兩千年間,對婦女的限制日趨嚴格,“三從四德”就是套在婦女脖子上的眾多繩索中最粗的一條,它曾束縛了多少婦女,它曾窒息了多少婦女?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政權,可是封建觀念尤其是宗法思想、等級思想仍根深蒂固,繼續毒害人民,腐蝕大眾的心靈。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不就是宗法思想的犧牲物嗎?孔乙己不正是等級觀念的殉葬品嗎?閏土不也是受封建精神毒害才麻木不仁的嗎?然而,楊二嫂卻是一個無視等級差別、任性不羈的奇女子,她的言行無一符合“四德”準則。
封建衛道士告誡人們:女子必須“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禮記•昏義》)這就是所謂“四德”,是封建社會女子的行為準則,也是舊中國婦女的枷鎖。楊二嫂根本不理會這些規矩,我行我素,無拘無束。
婦德是指婦女貞順的德行。晉時張華在《女史箴》中指出:“婦德尚柔,含章貞吉。”可是,楊二嫂潑辣肆行,她的身上沒有一絲柔順:
“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這是對楊二嫂出場的描寫,先聲奪人,后狀神情,使讀者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語言描寫連用三個感嘆號,任意對“我”品頭論足,表現她的“非禮”;又用“尖利”、“怪聲”、“突然”、“大叫”等淋漓地寫出她德行的粗俗。這哪里有一點“柔順”的溫情?楊二嫂的出場描寫,如同戲劇人物上場第一個亮相,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此后,作者又花了許多筆墨,不厭其煩地描寫楊二嫂的德行,毫無“含章貞吉”的痕跡,如:
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
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
婦言是指婦女溫和的言辭。《后漢書•曹世叔妻》:“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楊二嫂出言不遜,說話刻薄,蔑視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古訓,有恃無恐,脫口而出,惡語傷人,令“我”難堪、討厭,如: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
“……還說不闊?……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
楊二嫂對“我”直呼其名,這在一般人來說,已是無禮之舉;更不能容忍的是她一會兒故作姿態地反問,一會兒裝腔作勢地調侃,一會兒不留情面地挖苦,表現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楊二嫂辛辣尖銳的語言,毫無顧忌的態度,盡管有許多不實之辭,但是畢竟寫出一個心直口快,沖破婦言約束的女子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