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第二課時
【課文分析】
《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載于1919年4月15目的《新青年》,后收入《吶喊》,是繼《狂人日記》后又一篇抨擊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檄文。 全文13段,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l-3段),寫孔乙己活動的環境——清末魯鎮咸亨酒店。
這部分有兩層。
第一層(第1段),寫酒店的格局、兩類顧客的差別,賦予孔乙己活動以特定的社會環境。
“做工的人……買一碗酒……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多是短衣幫……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這里,長短、里外、坐站等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兩種人的衣著、喝酒方式、經濟條件多方面的不同,形象地揭示顧客貧富的懸殊狀況,深刻地揭露清末封建社會的階級對立,為孔乙己的出場作鋪墊。“踱”寫出闊綽的長衫顧客養尊處優、趾高氣揚的神態和大模大樣、悠然自得的派頭。
第二層(第2、3段),寫“我”在咸亨酒店的“職務”,引出孔乙己。
由于職務的關系,“我”是孔乙己悲慘遭遇的見證人。通過“我”職務的變更,揭示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勢利、冷酷、虛偽。“掌柜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表面是寫“我”的地位低下,受盡別人的欺負,同時渲染一種冷漠的社會氣氛,進一步描寫孔乙己生活的環境,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線,預示孔乙己悲劇的必然性。課文以小伙計“我”的見聞為線索,作為見證人,增強了可信性。“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說明孔乙己的地位比“我”還低下,是“我”取笑的對象。
第二部分(4-13段),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4-9段),選取四個生活片斷,描寫斷腿前的孔乙己精神上受的摧殘。
第4段,寫第一個生活片斷:酒客揭短,取笑偷東西,孔乙己“力求”開脫,解釋。孔乙己的外貌描寫,初步刻畫其迂腐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概括介紹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社會地位。“站著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貧困,經濟地位與短衣幫相同。“穿長衫”含蓄說明他擺讀書人的架子,思想上羨慕上層階級,輕視勞動者,不愿與短衣幫為伍。喝酒方式與衣著的矛盾,反映了孔乙己經濟地位與思想觀念的矛盾。“唯一”點明這是孔乙己最鮮明的標志,說明只有他一人是這樣,身份很特殊。接著通過外貌、行動、語言等的描寫,給讀者一個總印象。“身材很高大”,說明他原本有謀生的條件。“青白臉色”說明平時吃不飽,營養不良。“皺紋”說明生活艱辛。“時常夾些傷痕”說明他經常遭受欺凌侮辱。“亂蓬蓬”說明他生活懶散,得過且過。“花白的胡子”說明他年歲已老,風燭殘年。“又臟又破”說明他好逸惡勞,不會自理。“滿口之乎者也”顯示自己很有學問,表現了他的書呆子氣。“教人半懂不懂”說明他不識時務,故意與別人保持距離。“綽號叫作孔乙己”他的名字無人知曉,說明他不被人重視而差點被人遺忘,表現了強烈的諷刺、戲弄、嘲笑。“排出九文大錢”裝出有錢的樣子。“排”寫出孔乙己在只花四文錢的短衣幫面前摜派頭,表示自己比他們闊氣的得意、炫耀的神情。“竊書不能算偷”,故意買弄斯文,為自己開脫。“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不凡,孤芳自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