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第一片段,寫眾酒客譏笑孔乙己偷竊。從后面的補敘可知,孔乙己曾“幾次”偷人家的“書籍紙張筆硯”,“偶然做些偷竊的事”。可是不管長衫還是短衣酒客,都以此為笑柄,尖刻地挖苦他,戲弄他,甚至常常以拳腳相待,使他飽嘗欺凌,“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酒客不以為然,反以取笑為樂事: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第二片段,寫酒客進一步奚落孔乙己沒有“進學”。封建教育、科舉制度使孔乙己一事無成。面對眾人的譏諷,他束手無策,只能憑借唯一的武器“之乎者也”。這個武器也是全無用處,反而引人發笑:
嘴里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第三片段,寫孔乙己教小伙計識字。孔乙己飽受成人的冷嘲熱諷,感到無比的孤苦寂寞,只好帶著心靈的創傷,轉向天真的孩子,想從未成年人中尋找知音,補救精神上的空虛和無聊。誰知小小的伙計,竟深受時風影響,從心底里看不起滿腹經綸的孔乙己,公然認為孔乙己:
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
第四片段,寫孔乙己分茴香豆給孩子吃。孔乙己遭到伙計的陰笑,仍不甘心,于是只有討好更小的孩子,給他們豆吃,與他們說話,夢想換得一絲同情和溫暖。孩子們耳聞目睹孔乙己那陳舊的語言、迂腐的動作,則毫不留情地冷落他、離開他:
于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最終在“笑”聲中走向毀滅。孔乙己被丁舉人打傷致殘,慘不忍睹。此情此景,非但未能激起人們的同情心,反而招來更大的譏刺。最后孔乙己在大家無動于衷的“說笑聲”中,慢慢走向死亡:
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不僅以“笑”引出故事,以“笑”結束故事,而且故事情節處處有“笑”聲:開端以“笑”奪人,發展以“笑”關聯,高潮“笑”聲復疊,結局“笑”聲未絕。“笑”聲貫徹故事的始終,孔乙己的故事,就是由形形色色的“笑”串連起來的。沒有這些“笑”,孔乙己的故事便難以持續、發展。
二、這些“笑”,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
“笑”不僅使小說情節一環扣一環,引讀者步步入勝,而且使形象一個接一個,鮮明生動。也可以這樣說,沒有這些“笑”,小說人物不會這么豐富、動人。《孔乙己》中的“笑”,意義迥異,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的形象。
掌柜的“笑”,是笑里藏刀,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冷酷,如:
掌柜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
前例,寫出掌柜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嘲諷孔乙己,“引人發笑”,表現了他的卑鄙無恥。后例,寫掌柜明知孔乙己被丁舉人摧殘,目睹凄涼悲慘的孔乙己時,除了討債,就是恥笑,而且“仍然同平常一樣”,即抱著個人目的“引人發笑”,表現了他的殘酷無情,毫無人性。可見,掌柜表面上談笑風生,心里卻陰險狠毒。這兩個“笑”,塑造了一個冷酷無情的奸商形象。
眾人的“笑”,是冷嘲熱諷,反映了當時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小說曾反復寫孔乙己嘴里念些人們聽不懂的“之乎者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