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9. 孔乙己的悲慘結局說明了什么?
孔乙己的悲慘結局說明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鞭撻了丁舉人之類地主豪紳的冷酷和暴虐,揭示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反映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所以,《孔乙己》不僅是一篇憤怒討伐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戰斗激文,而且是一幅描寫中國封建社會人民群眾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的生活風俗畫。
10. 探究《孔乙己》中“笑”的重要作用。(“笑”與小說各要素的關系)(300字左右)
①為什么說“笑”是《孔乙己》情節發展的關鍵環節?
從“笑”在小說中的布置來看,“笑”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關節點。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笑”貫穿整個故事。一次次“笑”,使情節一步步展開,故事由開端到發展,又到高潮。最后孔乙己在大家無動于衷的“說笑聲”中,慢慢走向死亡。如果沒有“笑”,就沒有孔乙己的故事;如果沒有“笑”就會使這個故事中斷;如果沒有“笑”,就不會有故事的高潮。讀者隨“笑”聲,逐步了解孔乙己及其生活的環境;讀完全篇,“笑”聲猶在,令人心寒。可見,《孔乙己》不僅以“笑”引出故事,以“笑”結束故事,而且故事情節處處有“笑”聲:開端以“笑”奪人,發展以“笑”關聯,高潮“笑”聲復疊,結局“笑”聲未絕。“笑”聲貫徹故事的始終,孔乙己的故事,就是由形形色色的“笑”串連起來的。沒有這些“笑”,孔乙己的故事便難以持續、發展。
②為什么說“笑”是《孔乙己》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
“笑”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豐富、動人。掌柜的“笑”,是笑里藏刀,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冷酷。掌柜表面上談笑風生,心里卻陰險狠毒。幾個“笑”,塑造了一個冷酷無情的奸商形象。眾人的“笑”,是冷嘲熱諷,反映了當時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他們為了自己短暫的快樂,不惜侮辱無辜的孔乙己,甚至當孔乙己瀕臨死亡時,他們還與掌柜一起,笑話無依無靠的孔乙己。他們把自己的快活建筑在孔乙己的痛苦上,無情無義,自私自利,麻木不仁。伙計的“笑”,冷若冰霜,反映了“我”對孔乙己的鄙視和冷淡。伙計在眾人面前不敢放肆極其可憐,可是伙計對孔乙己卻能歧視、怠慢、不恭不敬,表現了“我”深受封建等級觀念的毒害,自以為比孔乙己高貴。他的幾個“笑”塑造了一個趨炎附勢、勢利冷淡的伙計形象。孩子的“笑”,天真無邪,反映了他們的好奇和幼稚。他們因孔乙己的言行而發笑,雖然沒有善意,肯定沒有惡意。這些“笑”,塑造了一群涉世不深、思想單純的兒童形象。
③為什么說“笑”是《孔乙己》主題思想的有力襯托?
《孔乙己》中的“笑”,表達了作者對孔乙己既批判又同情的態度,以及對麻木不仁的群眾的批判態度。小說中,被恥笑的只有孔乙己,其他人,不論大人小孩,不論富人窮人,都以各種方式笑話孔乙己。這些“笑”,都是對孔乙己的羞辱、欺侮、歧視,蘊涵著作者的憤憤不平,隱藏著作者對孔乙己的同情。
《孔乙己》中的“笑”,表達了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抨擊,對封建社會的否定。孔乙己的可悲可笑,完全由封建教育、科舉制度使然。他的“身材很高大”,原有謀生的條件,可是他鄙視勞動,好吃懶做,終于變成一個“不會營生”的廢人。孔乙己信奉的“之乎者也”,正說明他中毒極深,不能自拔。這不僅造成他的墮落,也導致他的毀滅。可見,孔乙己一直生活在沒有溫暖、沒有人情的社會。他受盡了掌柜的冷酷的“笑”、眾人的冷漠的“笑”、伙計的冷淡的“笑”、孩子的冷落的“笑”,卻未見一顆熱心。在這冷冰冰的環境里,孔乙己迂腐而不覺悟,守舊而不自信,麻木而不抗爭,竟毫無一絲熱氣。整個社會,處于麻木冷卻狀態。這樣的社會,還會有什么希望?還會有什么出路?還會有什么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