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
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 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么“君子固窮”,什么“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里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哄笑”,不只是許多人一起大聲地笑,而且是無拘無束、縱情放任地笑。他們為了自己短暫的快樂,不惜侮辱無辜的孔乙己,甚至當孔乙己瀕臨死亡時,他們還與掌柜一起,笑話無依無靠的孔乙己。他們把自己的快活建筑在孔乙己的痛苦上,無情無義,自私自利。這兩個“哄笑”,塑造了一貫肆無忌憚、始終麻木不仁的群眾形象。
伙計的“笑”,冷若冰霜,反映了“我”對孔乙己的鄙視和冷淡: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柜是決不責備的。……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么?”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柜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么?”
“附和著笑”,寫出了伙計在眾人面前不敢放肆的可憐相,也表現了“我”愚昧無知、不分是非。而那個“好笑”,則寫出了伙計對孔乙己的歧視、怠慢、不恭不敬,表現“我”深受封建等級觀念的毒害,自以為比孔乙己高貴。這兩個“笑”,又塑造了一個趨炎附勢、勢利冷淡的伙計形象。
孩子的“笑”,天真無邪,反映了他們的好奇和幼稚:
有幾回,鄰舍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
于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眾人的“笑”,引來了對新奇事最感興趣的孩子。他們并不象成人那樣一直圍觀孔乙己、攻擊孔乙己,而是“趕熱鬧”、吃豆子。所以當他們知道沒豆可吃,便“在笑聲里走散了”。這“笑”聲,有孩子們的,更有圍觀者的,惟獨沒有孔乙己的。孩子們是因孔乙己的動作、言語而發笑,雖然沒有善意,肯定沒有惡意。不過,這足以說明:眾人對孔乙己的冷遇,深深地感染了年幼無知的孩子。所以他們才會對孔乙己毫不關心,毫不親熱,一哄而散。孩子們的冷落,使孔乙己無一人同情,陷入徹底的孤立冷清境地。這些“笑”,塑造了一群涉世不深、思想單純的兒童形象。
整篇小說,孔乙己始終是被笑的對象;他自己卻從未有過笑臉,而僅僅說過一個“笑”,那是無可奈何地懇求掌柜:“不要取笑!”這個“笑”,根本不是孔乙己的歡笑,其中包含孔乙己多少辛酸,多少屈辱,多少悲痛啊!這個“笑”,表現了孔乙己至死不悟,臨死仍想保全自己的體面!這個“笑”,塑造了一個忍氣吞聲、守舊迂腐的書呆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