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1.對教學目標的理解
【知識目標】了解我國國家性質和人民的范疇,懂得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區別,知道公民權利受法律確認,理解我國公民權利得以實現的法律保障體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對人民、公民、我國國體等概念的理解、辨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牢固樹立人民是我國國家的主人的觀念,增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和作為國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學生樹立認真學法、守法,依法維權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2.對教學重難點的認識
【教學重點】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公民權利的法律保障體制。
【教學難點】公民和人民的區別與聯系。
二、學生分析
1.針對的問題:
國家性質、公民、人民、公民基本權利及其保障體制等概念和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平時雖有所接觸,但非常有限,往往是一知半解,特別是從法律角度的理解更是非常缺乏,另外,初中生是弱勢群體,又缺乏法律知識,當權利受到侵害時,不知道如何去保護。有的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了,但顧慮到對方是成年人,甚至是家長和老師,所以只好忍氣吞聲,用法律維權的意識比較淡漠。
2.學生的需要
作為當代中學生了解自己國家的國家性質、能區分公民與人民的不同,樹立起公民權利受法律保障等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是一個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常識。
三、綜合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插入動畫《學生謠》,觀看并思考動畫中閃爍的金星指的是什么?它對我們每個人的一生起了到什么作用?
師:閃爍的金星就是法律,它貫穿我們一生,它既維護著我們應享有的權利,同時它還規定了我們必須履行的義務。它告訴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成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指的是什么?
法律
師: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使我們中學生明了我們應享有哪些權利,應怎樣正確行使權利,及怎樣正確維護權利等問題。
那么,在我國,什么是公民的權利?公民的權利有哪些保障?
第一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
插入開國大典視頻:
思考: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它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師:新中國的成立宣告,倍受壓迫剝削的中國人民翻身解放,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
2. 暢所欲言話主人
(1)討論交流:你感受到或你了解到有哪些事物或事例可以體現出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觀察硬幣上的國徽:理解國徽的內涵。由此引申出我國的國家性質和人民范疇這一知識。
3.人民公民我來辨
想一想:人民與公民是一回事嗎?
人民是區別于敵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階級內容。
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國國籍并依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想一想:什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想一想:判斷公民的標準是什么?(插入視頻:鞏麗加入新加坡國籍)
不論其年齡、性別、民族、種族、職業、宗教信仰、財產狀況、居住期限、文化程度、政治態度等有何不同,不論其是否居住在我國境內,只要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我國公民。判斷公民的標準就在于是否具有該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