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教學設計
想一想: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未成年人呢?
只要具有我國國籍,無論是在押犯人還是未成年人都是我國公民。
想一想:在押犯人能否享有公民權利?
在押犯人享有公民權利,但不是全部權利,不能履行依法服兵役等光榮義務。
師:總結
公民和人民的區別:
含義不同:
性質不同:人民是政治概念,與敵人相對;
公民是法律概念,與國籍相關。
范圍不同:公民的范圍比人民廣泛。
4. 公民權利誰賦予
設問: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那么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是誰賦予的呢?
學生回答——憲法和法律。引導學生用憲法中的條文來印證自己的回答。
總結出公民權利、公民的基本權利兩個概念。強調公民權利是憲法和法律確認和賦予的。
5.公民權利誰保障之“你猜我猜誰是保護神”
課堂活動:猜一猜誰是保護神?
出示與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婚姻法等所保障權利相關的法制漫畫四幅。學生分析與漫畫反映權利相關的的法律保護神是誰。
總結并引導學生理解立法保障的含義。
6.公民權利誰保障之“你說我說話維權”
課堂活動:列舉自己或他人合法權利受到侵害后是如何維權的案例。
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并明確維護合法權利最有力的武器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總結引導學生理解司法保障的含義。強調憲法是權利保障體制的核心。
7. 總結升華“法斗士”
播放flash“法斗士”,引導學生討論回答flash所反映的道理。
總結升華: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法律是保障人民權利的法寶,是我們維權的利劍。當你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勇敢地拿起這把利劍,你便是一位“法斗士”。
四、教學中存在的疑問
教材中出現的很多知識均較抽象,初二學生還較難接受,如人民民主專政、人民和公民的區別等。另外教材在闡述“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時,p5最后一段由“人民”引入到“公民”感覺比較生硬和突然。教學時如何處理比較自然是一個問題。
鞏固練習:
1.在巴基斯坦人質事件中,中國政府要求巴方政府要保證中國公民的人身安全,這里
的“中國公民”是指:
a.在中國擁有財產的人
b.居住在中國境內的人
c.具有中國國籍的人
d.從小在中國長大的人
2.下面不屬于我國公民的是:
a.正上小學一年級的小正
b.留學北大的韓國女學生
c.退休在家的工人老張
d.被剝奪政治權利在監獄服役的李某
3.公民和人民的區別是:
a.人民享有政治權利,公民不享有政治權利
b.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
c.人民享有權利多,公民享有權利少
d.人民參與國家管理,公民不參與國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