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人類發展與環境問題
1)煤,煤的成分、形成及分布。 (2)石油,石油的成分、形成及分布。(注意學生對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中區域位置識別能力較低,教學中最好準備區域性的地圖,使學生較明確的了解世界煤及石油分布的情況) (3)水能(復習水能的形成)看圖說說我國水能的分布 小結: 作業:作業本 后記: 第2課時 1、讀課文,說說能源的分類:(礦質能源與非礦質能源) 2、世界主要能源的消費情況及存在問題(通過讀圖了解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變化及能源結構的變化):消費總費逐年上升,消費結構不斷改變。 思考:為什么有這些變化?(1)生產技術與消費技術變化 (2)可再生性與不可再生性影響 (3)環境污染的制約 存在的問題:環境污染及不可持續發展(存量有限) 而這些問題是否原來就存在的?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能源利用的變化, (1)古代 生物質能和水能 (2)第一次工業革命 煤炭 (3)第二次工業革命 石油、電能大量使用 (4)21世紀 核能的大量使用 從而體會到能源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同步的,能源的問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如中國現階段的石油危機與應對策略) 5、面對能源問題,人類該怎么辦? (1)開發新能源 沼氣、原子核能、太陽能、風能、氫能、乙醇 從下圖可以看出什么? 2)改進現有能源的使用方式 (如20世紀70年代世界石油危機后,煤碳開采、運輸和利用技術獲得重大突破,使得煤炭又作為石油的重要能源,重居世界能源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國提出“擺脫石油、轉向煤炭” (3)公眾層面的能源節約 從我們個體來說,應該如何應對能源危機?多走路或騎自修車;盡量使用公交車;搭車上學及時關燈;不要讓家用電器處于待機狀態;調節空調的溫度;回收廢品如玻璃瓶、鋁罐等 小結: 作業:作業本 后記: 第三節實現可持續發展 教學目標:1、通過實例分析,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資源問題) 2、體會可持續發展觀點 3、建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護環境、與環境協調、和諧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保護環境 教學難點:生態系統的物質的再循環和充分利用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設計:本節教學可分為兩部分1、資源問題 2、可持續發展 教學過程: 1、人類生活需要利用地球上的哪些資源? 煤、石油、天然氣、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土地等 2、從是否恢復或再生對這些資源進行分類:可再生與不可再生資源 3、看圖:說說現在人類發展與地球上資源出現了什么問題? (1)森林與草原掠奪性的破壞與危害。 (2)海洋資源的破壞及危害 (3)淡水及土地資源的匱乏等 4、對策: 森林的可持續發展:(1)砍伐的方式(完全砍伐、邊砍邊種、選擇砍伐) (2)森林管理:把森林分割成許多小的區域,每年在不同的區域砍伐 如松樹區每20—30年砍伐一次,而一些硬木森林只能每40—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