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植物的生殖與發育
第一節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發育(第三課時種子的結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雙子葉植物和單于葉植物種子的一般結構及這些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胚的結構和特點;了解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概念及實例。
2.通過解剖觀察種于的內部結構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學會簡單的觀察方法,以培養觀察能力。
3.通過兩類種子結構特點的比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形成善于通過分析,歸納而得出結論的習慣。
4.通過學習種子的結構,初步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觀點。
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的重點就是種于的結構,種皮(包括種孔、種臍)和胚乳可以一般講述,而胚的結構則須詳細說明,使學生能夠準確地找到和說出胚在種子中的位置以及胚自身的各部分結構的名稱,同時了解這些結構在種子萌發后將形成幼苗的哪些部分(雖然在種子的萌發一節中要重點介紹,但此處應適當地提及,以便加深學生對胚各部分結構的認識和理解)。因為胚是將來一株完整的植物體的雛型,是一個沒有完成分化的幼小植物體。所以,一個植物體是由胚發育成的,而種皮及胚乳只是幫助胚完成生長發育的輔助結構。在胚萌發成幼苗的時候,種皮及胚乳就完成使命而脫落和消失了。
由于種子內胚的體積很小,其各部分結構不易看清,尤其是單子葉植物種于內的胚,和胚乳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不易剝離。所以,讓學生了解胚的結構不能僅從掛圖或教材中的插圖去了解,而要觀察實物,這也是讓學生認清胚結構的一個難點。例如,教材中指導學生將玉米種子沿胚的縱軸方向切開,然后向切面上滴碘液,結果是胚乳部分變藍,而胚則不變色,這樣來觀察玉米種子內胚的結構。然而,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胚的側面觀,不能認識胚的整體,所以,在以上步驟之前,另選一粒吸漲后的玉米種子,去掉種皮,用針將種子一側中央的白色船形結構剝離,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這個結構的全貌,它就是胚。然后再切開種子,加滴碘液進行觀察。使學生從形態到結構有一個完整的對胚的認識,這樣就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方法:
本課最好采取同步教學法,讓學生手中有觀察的實物材料,并能夠親手對材料進行處理(如剝離、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鏡觀察等)。在老師的指導下,邊觀察邊聽講解,這樣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
二、教學過程:
1.引入:教師出示一些種子。
提問:他們屬于植物的什么器官?是由花的哪些結構發育而來的?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種子屬于植物的生殖器官,是由子房內的胚珠發育而來的。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大都先由種子發育成幼苗。要理解種子如何發育成幼苗就要了解種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2.新課的設計:
實驗:觀察和解剖大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
實驗目的:認識大豆和玉米的種子的結構
實驗器材:水浸過的大豆和玉米種子、放大鏡、刀子、鑷子、碘酒
實驗過程:
(一)觀察大豆種子
學生做實驗
學生根據實驗過程講解大豆種子的結構
教師總結:外面一層是種皮,在凹陷的種皮上有種臍和種孔。剝去種皮,看到兩片子葉,分開子葉看到并合處有胚,胚由子葉、胚根、胚軸、胚芽組成。
種皮——堅韌,保護種子和內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