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走進音樂世界八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教學安排:
1、重點:欣賞學唱20世紀初中國音樂作品,了解前輩為振興中華擺脫貧困落后進行的奮斗
2、難點:通過欣賞了解巴羅克時代的音樂風格
3、課時安排:六課時
教材分析: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浙江平湖人,出身于清朝進士、鹽商的家庭。1905——19xx年間在日本東京學西洋繪畫和音樂,歸國后,在浙江兩極師范、南京高等師范等學校任繪畫、音樂教員。創作歌曲有《春游》、《早秋》等,并引進外國歌曲予以填詞作為教材,對中國早期的藝術教育具有啟蒙意義。
2、蕭友梅(1884~1940)字思鶴,又字雪朋。原籍廣東香山(今中山縣),現代音樂教育家。
童年隨父親寓居澳門。早年在日本、德國學習音樂。在日本時,曾參加同盟會,掩護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1920年回國后,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科和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同時組織了我國第一支管弦樂隊,自任指揮。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他到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后改稱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畢生從事高等音樂教育,為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蕭友梅的作品主要寫于二十年代,有一百余首歌曲和其它體裁的作品。1922年出版的歌曲集《今樂初集》和次年出版的《新歌初集》,是我國最早的兩本作曲家個人的創作專集。其中藝術歌曲《問》曾在學生和知識分子中廣泛流傳。此外,《南飛之雁語》、《女子體育》、《落葉》、《踏歌》等篇都在當時留下一定影響。他還創作了一些有影響的愛國歌曲,如《五四紀念愛國歌》、《國恥》、《國民革命歌》等。
3、趙元任(1892~1982)語言學家。趙元任出版的歌集有《新詩歌集》、(1928)、《兒童節歌曲集》(1934)、《曉莊歌曲》(1936)、《民眾教育歌曲集》(1939)、《行知歌曲集》和《趙元任歌曲集》(1981)。1987年在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賀綠汀提議并推動下,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五線譜版的《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由其長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趙如蘭編輯),收有歌曲八十三首、編配合唱歌曲二十四首、編配民歌十九首、器樂小品六首,總計一直32首作品。
劉半農,名復,原名壽彭,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1924年寫成《四聲實驗錄》,第一次給四聲以科學說明。1925年初完成《漢語字聲實驗錄》和《國語運動史》兩篇論文,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1925年度康士坦丁•伏爾內語言學專獎。
4、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人。原名壽椿,劉半農二弟,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他是民族樂器的革新者,第一次將二胡、琵琶的表現力達到前所有的境地。他在我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沿用西方五線譜記錄整理民間音樂,不僅創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鳥語》、《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培養了大批二胡、琵琶傳人。
5、德國作曲家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亨德爾一生勤奮創作,寫有歌劇46部,清唱劇32部,大合唱100部,以及篇卷浩繁的其他聲樂、器樂作品。他的代表作是選用宗教題材寫作的清唱劇。如:《彌賽亞》、《參孫》、《以色列人在埃及》、《掃羅》等。器樂作品中的大協奏曲,以及組曲《水上音樂》、《焰火音樂》等,充滿了動人的世俗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