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走進音樂世界八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3、《漁家姑娘在海邊》選自《海霞組曲》,是根據電影《海霞》的配樂改編而成!巴辍币詭в性V說式的音調的抒情性主題,表現了影片女主角海霞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這也成為貫穿全曲的基本主題,由此展開了南海迷人的風景和生活畫卷。
“織網”原為電影中漁家姑娘所唱的一首“漁家姑娘在海邊”的歌曲,由樂隊演奏后在配器上加以潤色,保持了原曲甜美的南國風味,色彩上更為豐富,生動地表現了一群少女在沙灘上織網的動人情景。
“豐收”則以兩手不同情趣的舞曲加以組合,烘托漁民們豐收后的喜悅心情。一首舞曲爽朗而豪放,另一首則明快而綺麗多姿。
4、調,又稱小曲、俚曲、市俗小令、俗曲、時調、絲調、絲弦小唱、村坊小曲等。是一種廣泛傳播于城鎮集市,經過較多藝術加工,曲體較為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委婉的民歌體裁。同時,一些少數民族的短篇抒情小曲、敘事歌曲,也應歸屬此類。
小調所歌唱的題材十分廣泛,城市社會不同階層的婚姻情愛、離愁別緒、風土民俗、世態人情、娛樂游玩以至自然常識、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幾乎無所不包。由此也就有了遍布各地的與上述題材相關的《打櫻桃》、《賣雜貨》、《放風箏》、《打秋遷》、《磨豆腐》、《割韭菜》、《補缸》、《拜年》、《觀燈》、《趕廟》、《采茶》、《妓女告狀》、《尼姑思凡》、《光棍哭妻》、《寡婦上墳》等曲目。
小調的基本曲體是四句型結構,即民間所說的“四句頭”。首句是全曲的陳述句,具有開啟并確定音樂的基本情緒、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別重要;第二樂句是對首句的回應,起到鞏固、強化前面樂思、樂旨的意義;第三樂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樂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對比、反差的效果,從而使音樂獲得一種新動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總結,起到收攏、結束的作用,也有其舉足輕重的結構意義。這樣,四句頭的基本關系便是“起、承、轉、合”。它既是一種具體的曲式結構關系的體現,又是一個民族的音樂思維乃至文學藝術思維邏輯、思維方式的反映。
小調的音樂形式特點是:節拍規整,節奏型靈活多變;旋律線較曲折、流麗;樂段結構形式變化較多;調式變化和襯詞襯腔的運用都較豐富。
小調還可再細分為以下三個小類:吟唱調(包括兒歌、搖兒歌、哭調、叫賣調、吟詩調等);謠曲;小曲。
5、《土樓回響》是xx年青年作曲家劉湲應廈門愛樂樂團指揮鄭小瑛邀請專門為“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而作的。作品以閩西客家山歌為音樂素材,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寫成。
鄭小瑛是客家人,當年她在回鄉省親祭祖的時候,對自己先祖們勤勞勇敢和團結質樸的性格產生了強烈的激情,遂邀請作曲家劉湲以客家人的歷史、性格為素材,創作的頌揚客家精神的一部交響詩篇。這是一部反映客家人團結奮斗、頑強拼搏、求生存、圖發展和客家人性格的宏偉壯麗的歷史詩篇,貫穿全曲五個樂章的兩個音樂主題都出自客家山歌,只有四、五度兩個音不變的“新打梭鏢”號子主題和“唔怕山高水又深”的山歌主題。全曲共分勞動號子、海上之舟、土樓夜語、碩斧開天、客家之歌五個樂章。
第五樂章《客家之歌》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作曲家在這一樂章加入了合唱隊,將一首3/4拍子的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深》進行合唱化處理,使其變成一首雄壯、豪邁的進行曲。和著三拍子的節奏,“號子”和“山歌”主題由弱到強,由遠至近,層層推進。它構思宏大,表現了客家人特有的團結堅韌、奮斗開放的性格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