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下對教師的挑戰
四、運用全新評價理念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
新課程標準在地理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課堂模式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當然也要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因此,課程標準把“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作為一個基本理念,著重強調在對地理學習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評價的目標要多元化、手段多樣化。
這一理念的提出,將是地理教學領域的一次革命。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評價一所學校、一位教師的教學或學生的學習時,都是只注重學習結果而不考慮處于主體地位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從來不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如何,采用什么方法學習,獲得哪些體驗,而且評價標準和方式都非常單一,只以學生的考試分數論化差,僅以單一的分數就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貼上優良中差的標簽,極大地傷害了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地理教育的功能。
新評價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及個人,尤其是地理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前不科學的評價觀念,以實際行動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校地理教育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地理教師,評價時必須做到在重視結果的同時又重視過程。如學習“鄉土地理”環境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安排一次當地環境狀況的調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在評價該調查時,不能只看調查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的目的,更應關注學生是否通過這次調查,掌握了調查的一般方法,做到學以致用,懂得并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地理的態度有所轉變,比以往更關注我們的生存環境,立志為環保事業做貢獻,這些都可作為評價的依據。我們不能求全,只要學生在某一方面有進步的表現,盡管每個學生的表現不盡相同,也應認為這次調查是有收獲的,是成功的。為此,要全方位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仔細觀察學生對地理知識理解、掌握的程度,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學習地理所運用的方法,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表現出的情感和價值觀,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體現,這樣的觀察可以為地理教師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提供可*的信息。在評價時,應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可以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工評相結合。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變化和發展狀況,幫助他們作好總結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導、啟發學生,促進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