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學期化學《芳香烴》集體備課教案
【方案ⅳ】結構演繹,觀察思考,遷移提高
3. 芳香烴的來源及其應用
【方案ⅴ】自學閱讀,討論提高
情景創設(教師也可提供網絡教學資源,指導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教師提出相關問題,指導學生閱讀。
問題提示:芳香烴的主要來源是什么?芳香烴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閱讀討論:閱讀教科書,討論相關問題
小結提高:交流各小組討論結果,聯系 生活實際,提高對石油產品及其應用的認識。
二、活動建議
【實驗2-2】由 于高錳酸鉀酸性溶液的顏色較深,甲苯與高錳酸鉀酸性溶液反應較慢,本實驗顏色變化觀察較困難。一方面要加入硫酸改變溶液的酸堿性,另一方面,高錳酸鉀溶液不能加入太多,幾滴即可,并可用蒸餾水稀釋試管中的溶液,以便于觀察顏色變化和分層情況。
討論記錄
羅賢朗:1、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討論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結構和性質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并列表對比小結。2、通過苯的結構和化學性質的特殊之處──“組成上高度不飽和,結構比較穩定”使學生意識到結構(官能團)決定有機物的性質。3、課本中只介紹甲苯的硝化反應(取代反應),上課時應該補充甲苯與液溴在febr3催化劑和光照條件下的鹵代反應,強調條件不同,取代的位置不同。
林春:1、演示苯+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苯+溴水的實驗,或者播放視頻,引導仔細觀察實驗現象。2、引導學生討論對比苯和甲苯結構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先猜測甲苯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探究苯、甲苯分別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錳酸鉀酸性溶液的反應,思考有機化合物基團間的相互影響。
3、多個側鏈的苯的同系物的取代反應產物簡單補充一下,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鄰、對位取代;瘜W方程式需要多練習書寫。
附件:導學案
第二 單元 芳香烴學案
芳香族化合物—— 。
芳香烴—— 。
一、苯的結構與性質
1.苯的結構
(1)分子式: 最簡式(實驗式):
(2)結構式: 結構簡式:
〖交流與討論〗苯分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① 苯的1h核磁共振譜圖(教材p48):苯分子中6個h所處的化學環境
苯分子結構的確定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1866年,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提出苯環結構,稱為凱庫勒式:
② 苯的一取代物只有一種,鄰位二取代物只有一種
〖拓展視野〗苯環中的碳原子都是采用的sp2雜化,碳原子之間形成σ(sp2-sp2)鍵,六個c原子的p軌道重疊形成一個大π鍵。苯分子中碳碳鍵的鍵長都是一樣長的(1.4×10-10m),這說明碳原子之間形成的一種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特殊共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