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必修三“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學案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此后兩千多年來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從諸子百家中找到源頭,對中華傳統文化發展起了影響深遠的促進作用。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2.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愛人
仁政
仁義
民本思想
為政以德
民貴君輕
君舟民水
異
人性論
性相近
性善論
性惡論
3.儒家和法家在治國理念上的不同之處。儒學在戰國后期已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卻沒有被統治者重視的原因
不同:儒家主張以德治民,實行“仁政”;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君主要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
原因:
(1)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當時,諸侯士大夫興起,階級關系已經發生變化,再談恢復周禮已經不合時宜。
(2)不利于天下爭霸。儒家思想倡導“愛人”、“為政以德”,對醉心于爭霸的諸侯來說沒有多少吸引力。
4.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的發展
(1)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士“仁”;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張“克己復禮”。但是沒有被統治階級所接受。
(2)戰國時期,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
(3)戰國時期,荀子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荀子的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需要(外儒內法)。
5.正確認識道、儒、法、墨等派別的階級性極其主張
階級
派別
代表人物
主張
評價
沒落的奴隸主貴族
道家
老子、莊子
主張“無為”,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
表現了其沒落、消極的情緒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仁”“禮”
緩和矛盾,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新興地主階級
儒家
孟子
主張實行“仁政”
調整階級矛盾,以利于封建統治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利用自然、發展生產的朝氣和信心
法家
韓非子
主張加強君主專制,提出以法治國,“法不阿貴”
體現了新型地主階級改革舊制度的進取精神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迫切愿望
小生產者
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尚賢”“節用”。
反映了廣大小生產者要求和平、穩定的愿望
四、易混易錯點辨析
例一: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空氣空前活躍,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下面哪一方面是這種局面形成的客觀條件( )
a.諸侯割據局面的影響 b.封建制度已經確立
c.各國國君重視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答案:a
辨析:結合具體基礎知識可知諸侯割據局面客觀上打破了思想上的束縛。故答案為a。
例二: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條件。主要表現在( )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階層在社會、政治活動中的活躍 ③學術下移,私學興起 ④諸侯爭霸兼并戰爭客觀上促進了學術傳播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