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必修三“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學案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辨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社會原因和條件。解題過程中注意理解分析各項。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使階級關(guān)系發(fā)生了變化,諸侯士大夫崛起;“士”階層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活躍,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學術(shù)下移,私學興起,有利于學術(shù)的傳播和多樣化;爭霸兼并戰(zhàn)爭使各諸侯國注意招攬人才,促進了學術(shù)爭鳴和交流。故答案為a。
例三:在對人性本質(zhì)的基本觀點上,孟子和荀子( )
a.觀點相同,說法各異 b.觀點不同,目的相同
c.觀點不同,目標不同 d.互相借鑒,互相補充
答案:b
辨析:孟子主張“性善”,主張通過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張“性惡”,但又認為通過后天的學習和改造,可以使小人成為君子。所以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故答案為b。
例四:儒家思想在春秋時期并沒有得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b.法家思想影響大
c.儒家思想不適合當時社會形勢發(fā)展的需要
d.法家主張實行“法治”
答案:c
辨析:本題考查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a、d兩項只是分別介紹了兩家的核心主張,并不是原因;b選項不正確,儒家思想在當時影響也很大,有“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之說,所以影響大或者小不是得到重用與否的主要原因。一種思想或者主張是否能得到統(tǒng)治者賞識或中用,關(guān)鍵是看這種思想或主張是否符合統(tǒng)治的需要,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兼并戰(zhàn)爭不斷,儒家思想的“仁”、“德”不利于爭霸,因而不會得到重用。故答案為c。
五、體驗高考 例一:(xx年高考四川文綜卷)韓非子在批評某學說時說:“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亂”。他批評的是( )
a.法家學說 b.道家學說
c.儒家學說 d.墨家學說
答案:c
辨析:本題一韓非子的語言為切入點,體現(xiàn)了對基礎(chǔ)知識的考查,主要考查學生從材料中解讀信息的能力。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解答本題應(yīng)該注意對材料的理解,關(guān)鍵是抓住材料中“韓非子批評”、“ 言仁義者盈廷”。因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以判斷答案為c。韓非子本身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批評自己的學說,所以a錯誤。道家學說的核心是無為而治,所以b項錯誤。墨家學說的核心是兼愛、非攻,所以d項錯誤。
例二:(xx年海南.2)“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持這一觀點的仁應(yīng)該是( )
a.墨翟 b.孟軻 c.荀況 d.韓非
答案:d
辨析:由材料中的“奉法”可以知道其治國方略是“以法治國”,屬于法家思想,韓非是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墨翟是墨家代表,孟軻和荀況都是儒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