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二 商鞅變法學案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避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師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圖之。”
——《戰國策·秦策一》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
——《前漢書·食貨志》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史記·商君列傳》 回答:
(1) 商鞅變法的理論基礎是什么?變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 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逐條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3)據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變法產生了哪些主要的社會影響? (4)據材料四分析,導致商鞅悲慘結局的原因是什么?你從中有何啟示? 2、商鞅變法的深遠影響: ⑴在此后1xx年間基本建立起 政治體制,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形成 的風氣 ⑵在秦國強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優勢面前,由兼并戰爭演變為 的戰爭。 3、商鞅變法的啟示: ⑴大凡改革都會遇到阻力。 ⑵改革有時還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⑶改革家的變革精神值得后人欽佩。 ⑷執政者的態度影響到改革的成效。 ★☆商鞅變法前后的秦國 變法前 變法后
經濟上 井田制為基礎。 封建土地私有制, 統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祿制, 奴隸主貴族占統治地位。 縣制,軍功爵制、軍功地主 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權制。
軍事上
秦兵不敢東向。
全國皆軍、惟軍為榮,
虎狼之國。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 參加中原盟會。 第一強國,傲視群雄, 六國合縱聯合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學說。 以法為教, 法家思想統治地位。
生活上 陳規陋習。 移風易俗,分異令。
性 質
落后的奴隸社會。
新興的封建社會。 【課堂小結】 結合所學知識,對商鞅及其變法做一客觀的評價。 【重點難點】 商鞅變法的啟示 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改革也應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目的的。商鞅變法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變革,是對整個生產關系的變革,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確立與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商鞅變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終遭車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連坐,不得不說商鞅的結局是個歷史的悲劇,由此可見舊勢力的頑固與改革的艱辛。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不斷向上的,然而在向上發展的道路中會有許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決心與勇氣,而商鞅正是具備了這種勇氣與信念,在改革中表現了義無返顧的堅毅精神和大膽而審慎的處事態度。 【課堂作業】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