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三節 唐朝后期的政局
2.安史之亂的經過:可分四個層次講述。
(1) 安史之亂的起止時間,對755年~763年,應讓學生記憶。可適當補充安祿山如何取寵于唐玄宗,獻媚于楊貴妃,因而受到信任;指出他屯兵聚糧、走馬換將的事實,說明他早有叛亂之心。
(2)利用掛圖《安史之亂形勢圖》,講述叛軍攻占的主要城市:范陽—洛陽—長安。
(3)叛軍燒殺搶掠,內部矛盾重重,父子相殘。
(4)講述唐玄宗逃亡成都,略述馬嵬驛殺死楊國忠,唐玄宗被迫賜死楊貴妃的經過;主要講述太子李亨即位為唐肅宗,任用郭子儀、李光弼,借助回紇兵平定叛亂的情況。
3.安史之亂的影響。這一內容為講述重點,應讓學生理解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可從四個方面具體講述安史之亂的影響。
(1)安史之亂嚴重地破壞了北方經濟。可引杜甫的《無家別》,總結出安史之亂造成了田園荒蕪,家破人亡,十室九空的慘狀,進一步強調安史之亂的危害。
(2)中央集權大大削弱,諸多的藩鎮擁兵自立。
(3)邊疆少數民族政權趁機進擾,周邊不寧。
(4)北方人口南遷,促進了江南開發和江南經濟的發展。這是北方戰亂帶來的客觀后果,促使南方經濟逐步超過北方。講完此目后,最好能安排學生對以上四點進行小結、歸納。
三、藩鎮割據
這是安史之亂造成的最大危害之一,課文是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的。
(1)藩鎮林立。安撫叛將,獎賞功臣,增設了大批節度使。教師可利用掛圖《藩鎮割據形勢圖》,進一步講述。
(2)藩鎮的特點。課文從政治、經濟、地方官吏任免及節度使職務傳子或傳部將等幾個方面,說明藩鎮名為唐朝藩鎮,實為地方割據勢力的本質。
(3)藩鎮割據的危害。啟發學生根據以上兩點總結出:持續一百多年的藩鎮割據,造成連年混戰。它不但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而且給廣大勞動人民造成了無窮的災難。
四、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
1.宦官專權。從回憶東漢宦官的概念入手,概述唐朝宦官專權的過程及危害。
啟發學生回憶東漢后期宦官專權的情景,然后指出始于唐玄宗天寶后期的宦官專權,其危害甚于東漢。唐玄宗開元后期,唐初宦官不登三品的舊制被打破。宦官高力士已是官高位顯,之后的李輔國權傾朝野。他賣官鬻爵,結黨營私,聚斂財富,魚肉鄉里。后來的宦官,一個勝似一個。唐后期八個皇帝由宦官擁立,兩個皇帝被宦官害死。宦官把持了國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廢立,是一股最黑暗的勢力,使唐朝的統治遭到嚴重的削弱。課文小字部分,可讓學生閱讀。如時間允許,可對高力士、李輔國的專權事例略加補充。
2.朋黨之爭。只需給學生指出,它是唐朝后期中央政權中出現的延續四十多年的統治階級內部的派系傾軋,是指代表士族利益的李德裕和以進士門第出身的牛僧孺為代表的兩大統治集團的相互斗爭。
最后,可概括指出: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都是唐后期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勢的斗爭。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促使唐朝走向衰落,直至滅亡。
五、唐末農民戰爭
它從唐末農民起義的原因,唐末農民起義的經過、特點及其失敗,唐末農民大起義的意義三個方面進行了講述。
1.唐末農民起義的原因。
(1)唐朝后期嚴重的土地兼并。講課中,應將當時土地兼并及官府橫征暴斂的情況稍加補充:唐末,大批耕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全國半數以上農民失去土地,被迫淪為逃戶。統治者又巧立名目,對農民“竭澤而漁”。人們吃鹽、喝茶、住房都要交稅,甚至莊稼尚未成熟,先要交“青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