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三節 唐朝后期的政局
(2)戰禍連年。一百多年來,藩鎮之間以及藩鎮和政府間為爭權奪利的征戰,從未停止過。
(3)災荒年月,依舊催交租稅,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此處可補充一例:873年,潼關以東直到海濱的廣大地區遇到大旱,小麥只有半數收成,秋糧幾乎顆粒無收。入冬,許多人被迫吃樹皮,很多人因此餓死。災情如此嚴重,官府照樣催逼賦稅。農民拆房砍樹,典妻賣子,連應付稅官的吃喝還不夠。“天下百姓,哀號于道路,逃竄于山澤,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金色蝦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在今山東曹縣)天下反”的童謠,在黃河下游流傳,預示著農民起義風暴的來臨。
2.唐末農民大起義。從起義經過、流動作戰的特點、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意義四個方面展開了講述。
(1)王仙芝起義于河南、山東,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
(2)黃巢稱“沖天大將軍”,進行流動作戰,于長安建大齊政權。
講起義經過,要充分利用掛圖《黃巢起義進軍路線示意圖》,進行直觀教學。有條件的學校,可將此圖制成有動感的多媒體投影片,利用計算機邊放邊講,展示出黃巢起義軍由北向南、由南而北,橫掃大半個中國的作戰路線,突出其流動作戰的特點。
(3)唐末農民起義的失敗。啟發學生思考流動作戰有何危害?通過學生回答,得出農民軍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的結論。然后教師讓學生看書中“王府君墓志銘”圖,指出黃巢在長安建立大齊后,農民軍沒有乘勝追擊,使唐朝統治者得到喘息的機會,組織力量卷土重來。起義軍被迫撤出長安。884年,黃巢在山東兵敗自殺。
(4)唐末農民大起義的歷史意義。要給學生講清三點:戰爭的規模、特點;戰爭的主要作用;農民戰爭水平的提高。
①歷時十年,波及大半個中國,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流動作戰是它的突出特點。
②它瓦解了唐朝的統治(讓學生注意是瓦解而不是推翻),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
③唐末農民起義的反封建斗爭水平,比以前的農民起義有所提高。它首次提出了平均的思想,反映了廣大農民均田、均產的革命要求。
小結:上述四方面內容的內在聯系。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和兵力內輕外重,釀成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到衰。安史之亂以后,唐朝統治更加腐朽:具體表現在唐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地方上出現藩鎮林立、各據一方的局面。唐朝后期從中央到地方,一百余年腐敗的政治以及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終于引發了唐末農民大起義。在唐末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下,唐朝政權瓦解了。
作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