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合作探究】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
秦國的商鞅變法和北宋的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兩次變法。商鞅變法之際,諸國并立,一國國君若能大行革新即可圖強并打倒敵國,可謂變法成則國存、變法敗則國亡,大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之勢。而王安石時代,北宋實行了高度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改革僅為挽救時弊、富國強兵,其迫切性大大不如戰國,況全國吏治敗壞、積重難返,保守勢力又過于頑強,終于落得失敗的結局。
設計問題: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并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
參考答案:
(1)相同點: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②變法都得到了王權的支持。 ③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④變法者的個人命運基本相同。 ⑤變法都對生產關系作出了調整。
(2)不同點: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部分調整生產關系。③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
(3)認識:①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充分考慮到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②改革的成敗關鍵要看其積極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維持,不以改革者個人命運為轉移。③改革措施要針對實際情況,行之有效,推行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④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教學小結: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背景、內容等方面比較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以便進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重大成就。
慶歷新政是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局部改革。王安石變法是針對北宋統治積貧、積弱危機所進行的較全面的改革:通過理財方面的措施,發展經濟,增加國家收入,實現富國愿望,以解決積貧問題;通過軍事方面的措施,增強軍隊戰斗力,對內可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對外可抵御遼、西夏的進攻,還可節省軍費開支,實現強國愿望,解決積弱問題;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則是要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使變法能夠順利進行的必要措施。這樣,北宋統治者試圖通過較全面的改革,挽救統治危機,達到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
三、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上述情況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參考答案提示:士兵素質低下,戰斗力不強,形成積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養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齊;集中軍權、更戍法直接削弱了軍隊戰斗力。將不識兵、將無常兵、將帥指揮受制太多,其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士兵經常換防,缺乏訓練,素質低下。
★本課測評:
1、簡要敘述王安石變法經濟改革措施的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提示:為了實現富國的目的,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富國之法初步改變了積貧的局面。
2、分析王安石變法軍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提示:目的:為了改變積弱的局面,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和設軍器監。強兵之法初步改變了積弱的局面。
★學習延伸: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