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探究性學習:
a.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觀點的比較。
人物 人性論 治 國 理 念 民 本 思 想 歷 史 觀
孔子 性相近 “仁”,“為政以德”。 強調“愛人”。 “克己復禮”,較保守。
孟子 性善論 “仁政”,“施仁政于民”。 提出“民貴君輕”。 主張社會進步。
荀子 性惡論 強調“仁義”,“王道”。 “君舟民水”。
b.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的人性觀對比。
子曰:“性相近也。” ——《論語•陽貨》
孟子曰:“人無有不善。”告子曰:“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 ——《孟子•告子上》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 問題設計:上面關于”人性”的幾種看法,你認為對不對?為什么?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 參考回答:
① 評論:都有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無不善的觀點都沒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質和內涵。
② 看法:從客觀上說,人性隨著人的生存環境而變化;從主觀上說,人性隨著人生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人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
c.早期儒家思想的特點:
① 儒家思想較為完整,但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 沒有嚴密的理論,大多是關于思想修養方面的道德規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國原則;
③ 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但因脫離現實而遭冷遇。
三、道家、法家、墨家學派
探究性學習:多媒體展示資料 —— 老子、莊子、韓非子和墨子簡介。
老子 地位 春秋晚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
主要
觀點 ①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
②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
③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以“無事取天下”。
④理想社會為“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⑤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①萬物和社會對立運動,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莊子 地位 戰國時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
觀點 ①繼承發展了老子學說,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
②認為放棄一切差別觀念,就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③提出“逍遙”的人生態度。
散文 莊子斯文富有哲理,是文學與哲學的完美結合。
法家
韓
非
子 地位 戰國末期,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代表新興地主階級)
觀點 ①主張“以法治國”,“法不阿貴”,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
②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③認為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永遠不會倒退,主張變法革新。
評
價 ①韓非子的學說,后來成秦代的官學。
②韓非子的學說為秦朝統一,建立專制中央集權國家起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