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維護奴隸制,政治上是保守主義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偉大的史學家、教育家和人道主義的倡導者,他在歷史文公遺產的繼承、整理和傳播上有卓越的貢獻。
材料二:孔子在歷史文化領域有杰出成就,他的“愛人”、“仁民”觀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現出新興地主階級的進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為不敢公開反對當時還比較強大的媽隸,表現出他怯懦的方面。 ——據《略訟孔子思想的階級性》
請回答:
(1)兩則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貢獻?(3分)
(2)材料一、二評價孔子時,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結論有何不同?(4分)
(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應當如何評價歷史人物。(2分)
1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自貴且智者為政乎愚且賤者則治,自愚且賤者為政乎貴且智者則亂,是以知尚賢之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賢,使民之爭,……大道廢,存仁義;……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材料四: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故圣人稱其所畏以楚其哀,設其所惡以防其奸,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足,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
——均摘自《中國通史參考資料》
請回答:
(1)以上言論都圍繞著什么中心問題?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張的核心是什么?
(2)為什么在同一問題上,當時社會出現各種不同的主張?
(3)以上四種主張哪種對當時的影響最大?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1.a 2.d 3.b 4.d 5.d 6.c 7.d 8.a 9.c 10.c 。
11.答案:
(1)私人辦學;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學方法。(3分)
(2)方法:階級分析、一分為二。(2分)
結論: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階級,政治上是進步的。(2分)
(3)避免簡單貼標簽,應歷史地看問題。(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點但言之成理,可在每問總分范圍內酌情給分。
12.答案:
(1)中心問題:如何治理國家才能鞏固統治;各自主張:材料一:儒家, 主張用德和禮;
材料二:墨家,主張尚賢;材料三:道家,主張無為;材料四:法家,主張嚴刑重罰。
(2)社會大變革,代表不同階層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張;
(3)材料四的嚴刑重罰主張影響最大;因為代表法家思想,適應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