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教學案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舉庶政。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四:使戊戌政變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國于富強矣。——胡適《留學日記》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為的什么政治主張?其理論依據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維新派對待農民起義和帝國主義的態度如何?
(3)根據材料一、二、三,指出維新變法運動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4)材料四的觀點是否正確?闡述你的理由。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康有為〈救亡決論〉
材料二:康有為建議:“勿去舊衙門,而惟增新衙門;勿黜革舊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見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賞以卿銜,許其專折奏事足矣。”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請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為怎樣的思想主張?
(2)材料2中的“勿黜革舊大臣”對戊戌變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對比材料1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為的主張有何變化?為什么會發生上述變化?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表演說,他說:“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
——摘自孫成木《俄國通史簡編》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領群臣宣讀誓詞:“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上下一心,大展經論;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必人心不倦;破歷來之陋習,基于天地
之公道;求知識于世界,大力振興皇基。”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五條誓文”。
——摘自人教版歷史選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