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學案
5、浪漫主義音樂的歷史地位、搖籃與中心及其代表人物。
⑴歷史地位——音樂中的浪漫主義比文學中的浪漫主義晚了數十年,作為一種極具感染力的藝術表現形式,音樂無時不散發著其獨特的魅力。這一時期也是音樂藝術史上成果最輝煌的時期之一。
⑵搖籃與中心——德國和奧地利不僅是浪漫主義音樂的搖籃,也是這一音樂盛會的中心。
⑶代表人物——德國的貝多芬、奧地利的舒伯特和德國的舒曼。
6、貝多芬的歷史地位、主要作品、藝術特色及其代表作。
⑴歷史地位——貝多芬(1770—1827)誕生于德國的波恩城。他是一個承前啟后式的人物,即將古典音樂推向新的高峰,又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30歲以后,貝多芬的聽覺漸漸衰弱直至雙耳全部失聰,但他沒有氣餒,仍以超人的毅力從事音樂創作與指揮,以此來同命運抗爭。他在與命運抗爭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不朽樂章,不愧為音樂史上的一代宗師。
⑵主要音樂作品。
貝多芬一生中寫的9部交響曲是其最輝煌和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此外,貝多芬還譜寫了32首鋼琴奏鳴曲及協奏曲、弦樂四重奏。
⑶早期藝術特色及其代表作。
早年由于受到啟蒙運動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貝多芬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因此作品中充滿了時代精神,蘊涵著革命的力量。特別是《第三(英雄)交響曲》以及《第五(命運)交響曲》,都以英雄為主題,表達了斗爭勝利后的快樂,激發著人們的斗志,激勵著人們與命運斗爭。
⑷后期藝術特色、代表作及其歷史地位。
隨著社會的變革,在現實的感染下,貝多芬后期的作品開始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更多地描繪了自然美景與人的心靈。《第六(田園)交響曲》中透著農村淳樸的田園氣息,表面了對農村的熱愛。《第九(合唱)交響曲》則是貝多芬畢生努力的作品,也是音樂史上最早在交響樂中加入合唱的作品。貝多芬在這首交響曲的最后樂章中加入了以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的合唱,熱情歌頌了歡樂,表達了在歡樂戰勝痛苦后獲得的喜悅。這是貝多芬發自心靈的呼喚,是“音樂文學上最偉大的杰作”。
7、舒伯特的歷史地位、藝術特色及其代表作。
⑴歷史地位——舒伯特(1797—1828)出生于奧地利。他才華超群,卻英年早逝。在其短暫的生命中,創作了大量作品,僅藝術歌曲就有634首,被譽為“歌曲之王”。
⑵藝術特色、代表作及其歷史地位。
舒伯特的音樂比貝多芬更多地流露出詩人般的氣質,因而也更具浪漫主義的特色。他的音樂更多地展現了對自然的描繪,如《春之信念》、《野玫瑰》等,他的音樂意境優美,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舒伯特被歌德的詩歌《魔王》所觸動,并以火熱的激情創作了同名歌曲《魔王》,成為德國藝術歌曲的典范。
8、舒曼的歷史地位、藝術特色及其代表作。
⑴歷史地位——舒曼(1810—1856)是浪漫主義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這位德國作曲家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⑵藝術特色及其代表作。
舒曼有著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對歌德、席勒、海涅等人詩歌的內涵有著極深的理解。他創作的樂曲無一不散發著詩歌般的韻味。舒曼一生寫了20多首藝術歌曲。他認為音樂的主要目的是表現人內心的感情,如果感情強烈而真誠,形式則沒有太大關系,從而將音樂的浪漫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著名的《幻想曲》便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