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教學案
例題 漢代儒學和先秦儒學的關系是
a完全繼承 b因循守舊 c繼承和發展 d外在形式的變化
答案 c
規律方法總結 漢代儒學繼承了先秦儒學的仁政和正名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大一統和天人感應的新思想。2、分析漢初至武帝時社會經濟的變化與漢初統治思想的變化有什么關系?
漢初至武帝時,社會經濟出現了由殘破不堪到一定程度上國富民豐的變化。與此相對應的是統治思想的變化,即漢初盛行黃老之學,漢武帝時期儒學卻取得了獨尊地位。經濟的變化為統治思想的變化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統治思想的變化正是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
例題 下列有關黃老之學的介紹,不正確的是
a黃老之學適應了西漢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
b黃老之學,對西漢迅速恢復元氣起了積極作用
c黃老之學的內容包括“養身”和“治國”兩個方面
d黃老之學不僅包括道家理論,還融入了儒、道、法等
各家內容
答案 a
規律方法總結 黃老之學適用于漢初經濟殘破的局面。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西漢急需加強中央集權,黃老之學不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
高考典題
例一 (•上海•4)漢武帝問策賢良文學,董仲舒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引自《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的對策
a指出了漢武帝的弱點 b違背了漢武帝初衷
c觸犯了漢武帝忌諱 d迎合了漢武帝意愿
答案 d
解析 董仲舒的回答實質上是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而此時的儒學經過董仲舒的改造,提出了“大一統”和“天人感應”的思想,恰好迎合了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理論根據的需要。
例二 (•全國ⅲ•17)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是
a徹底拋棄法家思想
b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c向西域傳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為官僚隊伍主體
答案 b
解析 這里的目的實質上就是根本目的。只有b項才能說明問題的本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根本目的是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的統一。
例三 (•天津•14)漢武帝“獨尊儒術”,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貴君輕”的思想 c“性善論” d“大一統”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本題的關鍵是要領會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目的,即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對儒家的改造正好符合了漢武帝的需要。
例四 (•全國•2)從戰國“百家爭鳴”到西漢“獨尊儒術”的轉變體現了①中央集權的強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強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學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本題是一道考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考點的組合選擇題,體現出一定因果關系,難度較大。要對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的轉變原因、影響等做出正確分析,同時還要正確理解所處的時代背景,西漢時期雖然“罷黜百家”,但并不是消滅各家 ,由此排除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