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宋明理學教案
②“存天理,滅人欲”
個人修養要以敬畏天理為準則,才能達到圣賢之道。當人的私欲與準則發生沖突時,就要“存天理,滅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
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觸事物;致知,獲得知識;《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徑,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這是一個強調不斷進取從而不斷完善的過程,從世界觀到方法論,“程朱”就這樣給當時的人們提供一個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
問題探究: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有何區別?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們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實踐出真知,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去認識、探求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根據這一理論,規律、真知是通過實踐而發現、認識的,而不是人們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3)發展
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元朝將其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問題探究:程朱理學被官學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學是吸收了佛、道哲學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儒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的道德規范,適應了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2.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南宋陸九淵、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張
①陸九淵的心學理論
a心是萬物本原——“心即理也”
在理學的自身發展過程中,理學家們也對一些具體的問題產生了歧異。南宋時期,一些儒學家如陸九淵等在認同理學主流觀點的同時,他們不滿意程朱理學對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瑣。相對而言,這批學者更受到佛、道教強調個體修養作用這一思想的影響,認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尋找,“理”就是內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觀點:“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淵源,被稱為“心學”。
b求“理”的方法——“發明本心”
陸認為,“理”就像太陽、月亮一樣明顯,簡單明了,不用學習也能體會,不需要旁求他索,通過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經書,都是繁瑣無用的求證方法。因此提出認識來自心中,所謂“發明本心”也就是要直達自己的內在良知,“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強調自我的能動作用,這與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發生分歧。
②王守仁的心學理論
a背景:
隨著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統治地位的確定,其本身也逐漸成為統治者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特別是程朱理學與科舉制度正式掛鉤之后,許多知識分子更多地將程朱理學看作求取科舉功名的敲門磚,逐漸失去以之尋求圣賢學問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學者認為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從而引起社會動蕩,主張以心來更新理學。這種思潮的結晶便是“陽明心學”。
b核心:“致良知”
認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會論理道德觀念其實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這就強調了自我的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知識鏈接:王守仁年少時,非常喜歡下棋,常常為此耽誤功課。其父屢次責備他,但總是不能改正,一氣之下將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詩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日丟,兵卒墮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做一番事業,從此發憤苦讀,學業大進。明弘治十二年考取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