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復習教案
1980年3月24日至30日,受中共中央、國務院委托,谷牧在廣州召開廣東、福建兩省會議,討論研究如何進一步貫徹中央關于兩省實行對外開放方針的指示。會議肯定了兩省省委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在貫徹對外開放方針、試辦出口特區等工作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就是在這次會議上,采納與會者的建議,將“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
根據兩省的有利條件,中央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各劃出一定范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1980年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提出的設立特區的議案,并批準了《廣東經濟特區條例》。“經濟特區”這個至今仍讓人激動的名稱被書寫在共和國光輝的歷史上,8月26日這一天,也成為了中國經濟特區的成立紀念日。
②1980年,設立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③1988年,設置海南經濟特區。
【備課資料】海南建省設特區的20年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年來,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開放型經濟的轉變,從一個發展滯后的邊陲島嶼到初步繁榮昌盛的經濟特區的轉變,取得改革開放發展20項在島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的“率先”:
1.1988年開始,率先在全國提出并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1988年,率先進行省級機構改革試驗,實行省直管縣體制,探索“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架構。
3.1991年,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同價改革。
4.1991年,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業股份制試點,全面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
5.1992年,率先實行省級統籌的社會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新型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
6.較早設立經濟開發區和保稅港區。1992年3月,率先設立由外資成片開發的洋浦經濟開發區,國家賦予洋浦經濟開發區最優惠的政策。2007年9月,洋浦保稅港區獲準設立,成為全國第4個保稅港區。目前,洋浦經濟開發區已成為正在崛起的臨海工業基地。
7.1993年,率先實行“一腳油門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費改革,取消島內公路上所有收費關卡,將公路養路費、道路通行費和運輸管理費等合并為“燃油附加費”。
8.1993年,率先實行“先上車后買票”的企業登記制度,將申辦企業法人由審批登記制改為直接核準登記制,取消企業主管部門和掛靠部門。
9.1999年2月,率先作出建設生態省的決定。2000年,率先開展文明生態村建設。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態村7774個,占全省自然村的33.4%。
10.率先設立亞洲的對話平臺――博鰲亞洲論壇。2001年,博鰲亞洲論壇召開成立大會,選定瓊海市博鰲鎮為永久性會址。
11.2000年,率先實行落地簽證政策。對美國、日本、俄羅斯等21個國家持普通護照、5人以上的旅游團隊,在海南停留時間不超過15天,實行免辦簽證入境。
12.2003年,率先實行航權開放試驗。開放第三、四、五種航空運輸業務權,海南成為全國最開放的天空。
13.2004年,率先取消了農業特產稅,2005年比全國提前一年取消了農業稅,農民提前進入“無稅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