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復習教案
③影響:舊中國的“開放”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向西方學習的思潮;當今中國的開放將能夠大大加快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質:舊中國的“開放”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產物;當今中國的開放是黨中央、國務院為使我國進一步參與經濟全球化,加速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三)初步形成:
1、格局:通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志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分別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
“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
“寬領域”不僅在經濟領域,也涉及到保險、郵電通信等服務貿易以及環保、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開放。
★教學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感受到改革與開放是推動我國現代化的兩個車輪,是相輔相成的。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證明,實行改革開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它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豐富了我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共同推動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課堂探究:1、鴉片戰爭以后,伴隨著列強經濟侵略的加劇,被迫開放的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今天我們又主動開放,與世界市場接軌,如何正確看待中國這兩次融入世界市場?
2、曾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再加上巨大的潛在市場,使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愿望最終變成現實。我們搞現代化建設,必須到國際市場的大海中去游泳,并且要奮力地去游,力爭上游,不斷提高我們搏擊風浪的本事。”思考作為一名現代公民,應當加強哪些方面的素質來應對對外開放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教學后記
應加強知識點的前后聯系,如比較中國近代經濟發展較快地區和現代改革開放后經濟迅速發展地區都在東南沿海及長三角地區,同時總結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么。課文中關于對外開放給我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浦東開發開放前后的巨大差異等,非常有限,也相對抽象,可利用課余時間,到本地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或新區或鄰近城市的對外開放區域去實地參觀,增強感性認識和切身體會。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學思之窗,并整合教材資源和課外資源組織學生討論:
1.國家為什么決定首先在廣東、福建兩省實行對外開放?
2.這個舉措有什么戰略意義?
答案提示:
1.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華僑多,資源比較豐富,具有加快經濟發展的許多有利條件。
2.回顧國家二十多年來實行對外開放的歷程,我們看到:深圳等經濟特區不僅本身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且有力地促進了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有效發揮了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排頭兵”、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中國對外開放全面展開的“突破口”),對加速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