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復習教案
14.2005年,在全國率先實行城鄉九年義務教育“兩免一補”。
15.2007年,率先提出請國家批準把農墾交由海南統一管理,從根本上解決管人管事管資產相脫節、改革發展穩定責任主體不統一的問題。海南農墾擁有全省四分之一土地、八分之一人口。國務院支持這項改革,已經原則同意將海南農墾交由海南統一管理。
16.從2005年開始,海南用兩年多時間率先統一了全省城鄉教師工資標準,使貧困地區包括教師在內的財政供養人員的收入水平提高70%以上。
17.2006年開始,海南率先對邊遠貧困地區和核心生態保護區初中以下學生實施“教育移民”扶貧工程,讓他們到縣城免費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今年計劃投入1.5億元,將8個市縣邊遠貧困村莊的9000多名中小學生搬遷到縣城免費就學。
18.2007年,海南率先提出以更加開放的措施,逐步把海南建設成為國際旅游島。
19.2008年,海南率先提出,將基本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向農村延伸,爭取用10到15年的時間,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2008年,海南率先提出,以建設洋浦保稅港區為起點,逐步在海南省建成自由貿易區的新目標。
【合作探究2】指導學生閱讀p58學思之窗,回答:
①上述材料表明,鄧小平提出了什么樣的倡議?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影響?
②繼深圳特區后,我國又先后創辦了哪些經濟特區?
③為什么首先選擇這四個地方來創辦特區呢?
參考答案:①鄧小平倡議在廣東設立經濟特區。1980年,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誕生,標志著鄧小平的倡議開始付諸實施,中國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突破口。
②1980年,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建立。1988年3月,中國設立海南省,并劃出海南島設置海南經濟特區。
③這四個地方在地理、人文條件方面具有展開對外經濟活動的優勢:一是靠近國際市場。深圳和珠海與香港、澳門毗鄰,汕頭和廈門也與港澳臨近,廈門還與中國臺灣隔海相望。 二是歷史上這些地方與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國南方對外交通的重要陸路通道,汕頭和廈門是中國南方的重要海運港口。 四是有廣闊的經濟腹地可為依托。 五是有許多海外華僑、外籍華人的祖籍就在這里。
【合作探究3】1979年4月,在討論經濟特區名稱問題時,鄧小平說:“就叫特區嘛,陜甘寧就是特區。”回答“陜甘寧就是特區”的含義是什么?從地理位置、性質和作用三個方面比較兩種特區的異同。
思路分析:這是一道典型的比較問答題,明確比較的內容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良種“特區”,把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根據地與現在的經濟特區相比較,題目已經給出了比較點,只要能夠對戰比較點進行對應的概括和總結即可。
參考答案:(1)抗日戰爭時期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陜甘寧邊區是由共產黨管理的地區。
(2)地理位置:都是中國內部實行特殊政策的局部地區。但陜甘寧在內陸不發達地區,面積大,人口少,而深圳等在沿海發達地區,面積小,人口多。
性質: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地區。但陜甘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內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軍事特區,而深圳等是社會主義中國內的在經濟上實行特殊政策的地區(深圳仍是社會主義制度,對外開放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