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復習教案
過渡:特區實踐的成果,使人們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發展規律的認識。鄧小平同志說:“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庇谑,我國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繼經濟特區后,我國政府又在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開放城市劃出一定的區域,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2、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辟:
(1)開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時間:1984年
②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轉沿海部分城市會議紀要,決定進一步開放沿海城市。大連、天津、秦皇島、青島、煙臺、上海、南通、連云港、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共14個沿海港口城市獲得了經濟特區的部分優惠政策,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③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步伐。
【合作探究6】請同學們在p59地圖上找出14個城市的位置,并思考
①這些城市發展經濟具有哪些有利條件?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哪些積極的影響?
參考答案:①沿海城市具有較雄厚的工業基礎,經濟效益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交通方便,具有較大的外運港口,并且同內地鐵路相連,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口岸。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資金、引進技術的步伐,它們將成為經濟繁榮、技術先進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溝通國內、面向世界的現代化港口城市。
(2)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
①時間:1985~1992年
②區域:1985年以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相繼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③結果:到1992年,沿海經濟開放區已從南到北連成片,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地帶。
【備課資料】王佑貴談《春天的故事》歌曲的創作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這位老人就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那么這首歌當時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
他的曲作者王佑貴是這樣說的:“這首曲子是我1994年在深圳創作的.這是有感而發的曲子.經過‘文革’,我們這代人都快絕望了;改革開放后,我們看到希望,這希望是鄧小平出來主持工作帶來的.沒有小平同志,我們不可能有今天.鄧小平數次來南方視察都是在春天,詞作者葉旭全等因此用《春天的故事》命名.歌詞寫得很直白,我開始覺得不像詞,后來覺得這風格就像小平同志一樣平易近人,就接受了.譜曲時我下了一番功夫,但總覺得哪里不對.那天當我睡到凌晨3點多鐘的時候,我突然想起電影,電視表現大人物的場面,都有個鳴鑼開道的氛圍,何況是一個那么偉大的人物出來 我趕快跑到樓下去把鋼琴打開,加上了“春天的故事”虛詞段.而且還將南方的秀美與北方的粗獷糅合起來,這看起來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不是往往什么都是.后來果然一唱就響了!
【合作探究7】閱讀p59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示意圖,思考我國沿海開放地帶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
水陸交通方便,自然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科學技術進步,農業條件好,鄉鎮企業發達,又有廣闊的腹地作為依托。
④意義:
a.沿海經濟開放區的設立,進一步深化了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