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⑶思想解放潮流
2、思考:戊戌變法運動的首要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3、思考: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
⑴兩者所處的時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明治維新時期,資本主義仍處于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并且當時西方各大國忙于自己的事務,對日本沒有一致的政策,給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而戊戌變法時,資本主義已處于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迫切需要擴大海外市場和殖民地,再加上當時西方列強已形成宰割中國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強的干涉。
⑵兩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明治維新前,日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發展,日本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逐漸成為一種政治力量,而戊戌變法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僅得到初步發展,力量薄弱。
⑶群眾基礎和改革的推動力量不同。明治維新前,農民和城市貧民起義接連不斷,幕府統治搖搖欲墜,以中下級武士、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為主體的改革力量開展了積極的倒幕活動。而戊戌變法前,民族資產階級尚未形成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宣傳變法的僅僅是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僅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在脫離群眾的情況下進行變革,必定失敗。
⑷封建專制統治的強弱不同。在幕藩體制下,大名還有一定的獨立性,并且到幕府末期時,大名、將軍因財政狀況惡化而由封建社會的支柱轉變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國的封建制度存在時間長,力量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變后牢牢控制內政外交,所以,戊戌變法面臨的是一個強大的對手。
⑸改革的進程不同。明治維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幕府統治建立新的政權后發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貫徹執行。而實行戊戌變法者不僅手中無實權,而且在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前提下進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知識遷移:
1、19世紀末,維新變法運動 ①首先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 ②其核心主張是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③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參與政治的開始 ④使中國近代化歷程深入到政治領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英國、日本曾暗示愿意幫助中國變法的目的是
a、幫助中國實現富強 b、要求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度
c、與俄國爭奪在華利益 d、聯合美俄共同控制中國
3、下列各項不能體現資產階級維新派軟弱的是
a、拉攏掌握新建陸軍的袁世凱 b、竭力游說外國駐華公使和傳教士
c、奏請聘任伊藤博文為顧問 d、甘愿為變法流血犧牲
4、戊戌變法失敗最主要的客觀原因是
a、袁世凱出賣維新派 b、光緒帝被囚禁 c、封建頑固勢力非常強大 d、帝國主義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