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a取消幕府的封建領地 b收回各藩領地和人民的統治權 c“廢藩置縣” d將大名遷居京都
13、倒幕運動中,下級武士之所以能成為領導力量,主要是因為
a、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 b、下級武士已經成為資產階級
c、封建專制統治異常穩定 d、日本有尚武傳統,武士有號召力
28、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的標志事件是
a.黑船事件 b.大鹽平八郎起義 c.“大政奉還”事件 d.“戊辰戰爭”
14、德川家族對日本的統治是通過
a.幕府的形式 b.控制天皇 c.控制大名 d.通過外國勢力
二、非選擇題
15、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給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夠的權力,亦不使他們失掉卑嚴,也不給他們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勢力而又豪富的人們,我也設法不讓他們受到損害。我手執一個有力的盾牌,站在兩個階級的面前,不許他們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優勢。” ——梭倫
材料二 “大凡國家之強弱,系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勵人民之工業。所以,歸根結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誘導獎勵之力。”——大久保利通
請回答:⑴材料一體現了梭倫的什么改革思想?(2分)有哪些政策體現這一思想?(4分)
(2)材料三中體現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2分)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治維新采取了哪些獎勵措施?(3分)
(3)從梭倫、大久保利通的身上體現了怎樣的精神?(2分)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茲為改正地稅,原有之田地貢納辦法,一律作廢;并規定于地契調查完畢后,按土地價格取其百分之三,作為地稅。 ——明治政府1873年頒布的條例
材料二 大凡國之強弱,決定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則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勵人民之工業。 ——明治元勛大久保利通
請回答:
(1) 材料一對“原有之田地貢納辦法”的改選意味著什么?“地契調查”依照什么情況?意味著什么?
(2) 材料二認為國家富強的途徑是什么?
(3) 上述兩個材料說明日本經濟將發生怎樣的轉變?
34、風俗習慣的演進和變化,往往反映了社會的演變和發展。在古今社會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會風俗的變革。根據相關知識和有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