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內容多,難點突出。本教案關于“文藝復興”教學的特色突出,歸納如下:
一、教學過程突出了學生主體活動。如,讓有文學、美術特長的學生課前準備,課上主體參與講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提供了“學會學習”的“范例”。二、師生共同活動,突破難點。探究人文主義的本質時,教師引導學生把人文思想與宗教的“原罪”、“贖罪”說,對比分析,深入淺出地認清了人文主義的歷史價值。三、教學體現了極強的思想性。對近代自然科學的教學,做到了寓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和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為社會進步獻身的教育于人類科學發展進步的史實中;雖然沒有一句直接的說教,這段教學過程卻使學生在情感和觀念上受到了震憾。
十一、學案設計(見下頁)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學案導學
一、預習目標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二、預習內容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文藝復興三杰” 及其代表作,并著重理解文藝復興實質上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而并非是簡單的復古運動,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應深入本質,而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上。
(2)、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學生可以圍繞文藝復興運動及宗教改革的性質進行預習。課堂上,教師應仔細講解:文藝復興并非古典文明的簡單重復,讓學生明確兩者在性質上的根本差別。同時,也讓學生明確:宗教改革實質上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延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宗教改革,我們能夠看清中世紀歐洲的社會概況:教會的腐敗與罪惡籠罩著歐洲社會。然而,即使是像路德這樣的宗教改革家實際上也并非是貧苦民眾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實質上是一場資產階級的社會運動。
【學習重點】
西方文藝復興產生的歷史背景、性質、思想理論基礎;文藝復興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性質、作用。
【學習難點】
西方文藝復興產生的歷史背景、性質、思想理論基礎;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性質、作用。
二、學習過程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1、 原因⑴政策⑵政治⑶位置:
2、 表現:
3、 影響⑴階級關系⑵思想觀念
二、文藝復興
1、 原因:⑴根本⑵地理⑶文化⑷人才
2、 興起:
3、實質:
4、核心:
【學思探究】人文主義(humanism)與宗教神學的觀點對比分析。
宗教神學
5、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簡表
時期 領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地位
最早 文學 《神曲》
早期 文學 彼特拉克
文學 《十日談》 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反對封建等級觀念
鼎盛
美術三杰 繪畫
雕塑 米開朗基羅 塑像體現人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