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
a.先秦儒學 b.漢代儒學 c.隋唐佛學 d.宋明理學
答案:d
辨析: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結合題干的內容分析顧炎武所抨擊的思想應該是宋明理學,抓住關鍵詞“明心見性”來解題。
例三:(xx年高考廣東卷) 王夫之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者含動,動不舍靜”。下列觀點與之相符的是 ( )
a.運動和靜止都是絕對的
b.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
c.靜止是絕對的,運動是相對的
d.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答案:d
辨析:王夫之的觀點說明了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d項符合題意。
例四:(xx年北京高考) 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斷發展,下列主張哪個具有民主啟蒙色彩是( )
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d.“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d
辨析:本體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發展,需要記清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a項是孟子的思想,b項是荀子的思想,c項是董仲舒的思想,d項是黃宗羲的思想。
例五:(xx年上海16) 某思想家說:“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為萬民,非為一姓也……”是( )明清之際是一個“天崩地解”的時代,“一些最敏銳的心靈”進行了一場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為當時的社會找尋某種解決問題的方案。
問題:
(1)“一些最敏銳的心靈”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們為什么要進行反思?
(3)他們思考了哪些重要問題?
答案:(1)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2)明朝滅亡,清朝建立,受時勢的刺激,檢討明朝滅亡的原因。
(3)顧炎武:提出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或者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張“明君賢相”(或者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張實學。
辨析:第(1)問從題目中的“明清之際”可以判斷此時的“一些最敏銳的心靈”是指明末清初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家,進而回答出他們的名字即可。第(2)問根據所學知識,應該從明亡清興的世事變遷的角度來分析。第(3)問實際上是要求回答出他們的主要觀點,根據所學知識,將其主要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答出即可。
六、演練廣場
1.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論。下列人物組合與引文順序完全吻合的是 ( )
甲:“親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為父”,“視天下為一家,中國猶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為主,君為客”
丙:“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從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而矣”。
a.朱熹、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 b.程顥、朱熹、李贄、顧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