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1.d2.b3.a4.b5.b6.a
(二)非選擇題
1.(1)物質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這一客觀實在是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是永恒不變的。它是通過物質具體形態表現出來的。
(2)物質具體形態是有生有滅、不斷變化的。一種物質形態滅亡后,轉化為另一種物質具體形態而存在著。其中客觀實在性沒有改變。
(3)題目中的觀點把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混淆了,因而是錯誤的。
2.體現的哲學道理是人類社會的客觀性。首先,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其次,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客觀的。整個社會有機體是以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它的形成和發展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每一代人只能在已有的生產方式基礎上進行新的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再次,支配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總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是客觀的。
【能力拓展】
第一,天池并非真正的天仙之池,民間的神話傳說都是虛構的,真正的造物主是客觀存在的大自然本身。自然界的天地萬物都有自己產生的客觀過程,自然界不是神的意志的產物,也不是人的意識的產物,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
第二,沒有長白山天池的存在,就不會產生關于“天仙之池”的傳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第二框 認識運動把握規律
【學習自評】
(一)單項選擇題
1.c2.a3.c4.a5.c6.b7.a8.b9.c10.b
(二)非選擇題
1.(1)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它符合唯物辯證法關于運動的觀點。
(2)唯物辯證法認為,萬事萬物都處在這樣那樣的運動中,它們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沒有運動就沒有事物。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3)“生命之樹常青”是說生命的本質在于運動。一切生命有機體正是依靠著生生不息的運動,才得以生存和繁衍。一旦生命有機體的運動停止,生命也就告以終結。
2.(1)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全球化反映了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要發展,就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抗拒這一進程。
(2)客觀規律是可以被人認識和利用的。中國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趨利避害,促進自身更好地發展。
【能力拓展】
(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也有其固有的規律。
(2)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3)人們能夠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也可以改造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變害為利。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
第一框 意識的本質
【學習自評】
(一)單項選擇題
1.c2.a3.b4.c5.b6.a7.c8.d9.c10.d11.b12.b13.c14.a15.c16.c
(二)非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