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塑造人生教案
10多年來,楊叔子讓學生背《老子》和《論語》,在華中科技大學幾乎無人不知。當年該校幾乎是清一色的理工類專業(yè),一些學生沿著“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教育模式一路讀下來,研究領域“越來越專,越來越小”,以至于部分學生“有知識沒文化,有技術沒修養(yǎng)”。楊叔子指導的XX級博士生小易說,“我從小接受過傳統(tǒng)文化的啟蒙教育,但讀了理科后,就沒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再去讀文科方面的書了。報考前我就知道楊老師的這個要求,正是沖著這一點才報考他的。”他清楚地記得,楊老師對學生特意強調(diào),讀《老子》和《論語》,是希望大家關注傳統(tǒng)文化,提高人文修養(yǎng)。如果只是為了畢業(yè),不背也罷,“背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華中師范大學的一位姓杜的教授表示,楊叔子的努力是一種立意高遠的嘗試,但在強大的教育體制面前,其力量和影響畢竟有限。說到底,要破除文理分科的弊端,必須從高考開始改起。中學就分科有沒有必要
大學時再進行學科交叉學習,“補課”代價太大其實,對于我國中學文理分科教育模式的批評由來不久。許多人質(zhì)疑:如果說這種教育模式一開始是學習蘇聯(lián),為的是快出人才,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末有其時代特征;那么,如今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jīng)邁進大眾化階段,在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今天,中學時就開始文理分科,還有沒有必要?許多教育界人士對此確有共識。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等人,在不同場合表示過,從人才培養(yǎng)的大計考慮,應當取消文理分科。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周遠清也曾多次指出:中國可能到了要好好解決中學分科問題的時候了。在今年舉行的“醫(yī)學與人文”論壇上,他感慨地說,專業(yè)學科分得太細不利于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學化工的往往是“化工腦袋”。學機械的人往往是“機械腦袋”。“工科的腦袋是辦不出世界一流大學的。”對此,許多大學教師深有感觸。他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從高考中選拔出來的大學生,由于受文理不同學科背景的影響,不僅知識結構有顯著差異,就連思維方式也有明顯不同。大學里雖然開設了不少學科交叉、文理相融的專業(yè),但中學文理分科打下的烙印,在許多學生身上依然清晰可見。中學時代將文理分得那么細、那么清,到大學再讓他們掌握交叉學科知識,這種“補課”代價太大,為時太晚,對學生的成長、成才都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清華大學外語教授崔剛說,就拿外語這個學科來說,優(yōu)秀的外語人才應當是復合型的,比如一位優(yōu)秀的翻譯,不僅要外語好,還應當具有深厚的文化涵養(yǎng),但這些大學生在高中時其實已經(jīng)文理分科學習,從培養(yǎng)優(yōu)秀外語人才的角度看,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確實該改一改、動一動了。在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黃煒文告訴記者,對比歐美許多國家的基礎教育,文理分科大概只是中國才有。因此,許多國外教授對中國的文理分科很不理解,不明白這樣過早地分科出于什么原因,究竟有什么好處。外國教授的不解,也正是中國教育者的困惑。既然文理分科被很多人視為教育沉疴,為什么就不能改改呢?[思考] 人的全面發(fā)展,表現(xiàn)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科學文化素質(zhì)和健康素質(zhì)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中學生文理分科與否的討論對全面提高中學生科學文化素質(zhì)具有重大意義。我的收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